文学作品 -凯发体育k8

当前位置:凯发体育k8 » 文学作品 »
发布时间: 2020-04-24 13:47:21     作者:杨惠惠      来源:山西焦煤网      点击次数:

母亲生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那时候家里穷,姊妹们多,吃都吃不饱,想读书上学是一种奢望。看着别人家比自己小的孩子也背上了书包,9岁的母亲终于决定为自己抗争一次。她上山割猪草攒了两毛钱,又悄悄拿了姥姥藏在枕头底下的三毛钱勇敢地跑去学校交给老师,成为了一名学生。

教室是村里的文庙改建的,学生坐得满满当当,从一到五年级,一名老师轮着上课,大家各带各的凳子各坐一溜互不影响。冬天,老师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山上捡树枝,每人再带几个玉米棒子芯,用于教室里炉子的烧火取暖。母亲总是早早起床,熬了猪食、喂了羊,洗了弟弟的尿布,在村口和小伙伴相跟上,举着火把步行五里地去邻村上学。每天中午吃一个窝头喝点凉水填饱肚子,下了学赶紧割草,攒下5分钱才能添置些本、笔、橡皮。母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晚上常常就着煤油灯写毛笔字,一笔一划唯恐浪费了不多的几张纸,被姊妹们取笑为“描先生”。就这样,母亲坚持上了小学,又上了初中、高中,18岁毕业后就去另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了代教。后来她又通过文化考试、政治审核招了工,改变了命运。找对象的时候,媒人给母亲介绍了刚大学毕业的父亲。媒人说:“你们俩呀都是读书人,有文化,能说到一块。”

我出生于70年代中期,跟母亲那代人比,我幸福得多。虽然吃穿不富裕,但比同龄人幸运的是我从来没有缺少过书看。父亲是知识分子,爱看书也爱买书。我就经常在书堆里翻看。他看什么,我看什么,能看懂、感兴趣的就认真看看,不懂的就随便翻翻,小人书、连环画、《故事会》是我的最爱。吃饭时,我们兄妹三人和父亲听着收音机里单田芳妙语连珠地讲评书,左手把着书,右手拿着筷子夹着面条,吃得津津有味。

小县城的阅览室是我每星期日必去的地方,每次总是抓紧时间想多换几本书看。技校阁楼的那个旧图书馆是我最向往的地方,如果能遇到认识的张老师上班,允许我借一本书回家,那是最欣喜若狂的事情。过年攒下的压岁钱我也不舍得给妈妈,总是跑到书店踮起脚尖看着自己喜欢的书,买到书后真是比穿新衣服还高兴。印象最深的是我和父亲一起去太原出差,一下火车就去了新华书店,买上几本厚厚的书,虽然自己看不懂,竟也有满满的喜悦和满足感。书看多了,自然就会写。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同学家里买了电子琴,我也想要,闹了好几天都没有让父亲松口。后来我写了一篇日记《电子琴的风波》,发现没动静,就又写了一个续集,有意摆到父亲面前。父亲看到后,花了将近300元买了一台电子琴,并且让我参加了暑假培训班。后来学校文艺汇演,我带着琴到学校伴奏,引来同学们多少羡慕的眼神。

转眼间我的女儿也上学了。学校里,每层都有图书角,但她最喜欢去的还是图书馆。疫情期间,学校停课不停学,各课老师用钉钉、微信、小管家规范监督孩子们的学习安排和作息时间。除此之外周一早上的升旗,每天晚上的亲子阅读、樊登小读者……这些都让女儿很期待。在书上扫一个二维码就能看见引人入胜的讲课视频,令我惊叹不已。昨天学校把课本邮寄回来,孩子拿着书喜不自胜,欢呼亲吻起来,好像在感觉学校的温暖和书的温度。虽然一天到晚在家,孩子的学习生活充实而又快乐,但是女儿仍冷不丁地冒出一句 “真想早点开学”。

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也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女儿创造条件,让她把爱读书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技师学院)

责任编辑:张云鹏

地址:中国·山西·太原新晋祠路一段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