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总编室庞舒月发给我一份艾丰老师的《新闻采访方法论》的pdf版。说实在的,得到一本书容易,但要得到一本好书就难了。因为一本好书是作者多年甚至一生心血的结晶。我得到的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这本书一版再版,至今已经第四版了。它能够穿透三十年的时间隧道,经受住改革开放30年风云变幻的实践检验,真的不易。我感谢作者艾丰老师,感谢庞舒月老师,带来如此丰盛的文化大餐。
为了珍藏,也为了方便阅读,我去复印店用a4纸按正反面一页一页打印了出来,共382页,精心装订后还包了一个书皮。在别人看来,这本书可能贵了点,但我却很享受印刷和装订的过程。
通读全书,我对新闻采访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对新闻采访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看到了新闻前辈们的从业过程以及敬业精神。
从全书的结构看,安排得非常合理,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使人一看目录,基本上对书中内容就有了大概的了解。
书中的一些概念,解释得非常到位,通俗易懂。比如第17页,采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书中首先给出了定义,然后用台阶式分五步列了出来,接着一个一个详细进行解释,非常容易理解。同时,该书还运用一些图表的形式,更能帮助理解,如:第6页新闻采访论概论,第41页“情况传递链条”和第77页社会现象的图表。
通过阅读这本书书,,使我在回顾一些概念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新概念、新提法。比如,对现象与本质、新闻价值、新闻敏感、五个“w”,一个“h”等进行了回顾与复习。而一个“m”,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虽然写作中有意无意也用到了,但明确提出来真还是第一次。再如第150页的“缸杯法”,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一方法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单侧面的报道思想 ,”同时也为我今后多侧面写作指明了方向。当读到第179页,我对客观与公正的关系也有了更进一步理解。
书中例文非常好。除“通过邮局看变化”这篇在周胜林等人编的《当代新闻与写作》中读过以外,其余的我都是第一次读到。这些例文在帮助理解的同时,也使我了解到一些历史知识,这是一些在历史书中没有的知识。同时,我也看到新闻前辈们,比如:斯诺、范长江等,他们的那种敬业精神与执着的追求,以及对反映真实情况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
书中有两种提法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成为我今后的奋斗目标。第一,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第二,记者要做观察家。
前者是对所有记者或通讯员的基本要求,正像毛泽东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也就是说也就是说要想发言必须先对事实进行调研,采访,只有对事实了解透彻,才能把真实情况告诉所有人。作为一名业余写作者,虽然不见得称得上调查研究,但每次在采写矿区新闻时,我都尽量与采访对象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尽可能多地接触事实见证人,确保材料与事实的完全统一,在宣传企业的同时,也能让大家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
后者是对所有记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只有部分记者能够达到。因为,记者是主要报道事实的人,观察家是发表看法的人。观察家能及时发声,针对某一事件做出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广大受众拨开迷雾,使受众看透事件本质及事件的发展。这些人,其实也并不陌生,报纸上、电视上经常能看到他们的文字、听到他们的声音,但要想达到他但要想达到他们的能力,那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虽然观察家离通讯员比较遥远,但我们也要有这种思路和追求。
既然是方法论,那自然要看方法了,所以我将重点放在第四章,对十种方法详细地进行了阅读。这十种方法分别为点面结合,三个阶段,两面挖掘,寻找镜子,抓取特点,抓关节点,协同作战,体验感受,短仗长打,常备不懈。虽然记住了,但不一定马上就能消化掉,也不一定马上就能体验到,毕竟它们是作者多年的积累和心血,但我相信,今后这十种方法一定能帮助我在新闻采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一名合格的通讯员。
通过对《新闻采访方法论》的阅读,我觉得与其说是庞老师给我一本书,倒不如说是送给我一把打开新闻采访大门的钥匙。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镇城底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