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吃卷卷,吃完卷卷过完年。”在我们这一带,这句话妇孺皆知。
按年俗,正月二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卷卷。卷卷形似墨西哥鸡肉卷,却两端都不开口;做法类似包子,皮的做法却不大相同。包子的做法是揉好面、发好面、擀成皮,将馅儿包进去,在笼上蒸熟。做卷卷时却要先将白面用冷水搅拌成糊糊状,不能太稠,在鏊子上或煎锅里摊成如纸的薄饼,然后将各种食材如绿豆芽、粉丝、肉丝、炸豆腐干、莲菜、韭菜、萝卜丝等,经过焯烫、熟制等程序,调上蒜泥、姜末、米醋、香油、盐后拌成“合子菜”,最后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将“合子菜”卷成长条形,在鏊子上稍添点油,待油热,文火将卷卷煎至外表金黄、油亮、略脆,里面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喜欢蘸醋吃的人在醋碟里一过,菜爽口、饼焦香,吃到嘴里就是一种绝佳的享受。
卷卷里的“合子菜”是有说法的。必须要有绿豆芽,寓意生生不息,家丁兴旺;要有韭菜,因为韭菜是绿色的,寓意春意盎然,全家久久平安;粉丝代表亲情,寓意老人们对儿女的丝丝牵挂;红萝卜代表希望,寓意土生万物春可耕,红火开年去春困。
说起吃卷卷习俗的由来,周边县域有着多种版本:
曲沃的朋友说听老辈人讲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接神、敬神、送神,而神像通常是布质的,悬挂在神龛前。过完年要送神,就在正月二十这一天,做完仪式把神像卷起来收藏以待来年,做卷卷就是送神的意思,也叫“卷神子”。
临汾的朋友则称正月二十日为填仓日,晚间把卷卷放在米粮仓内和缸中,名为“添仓”。希望一年能够仓廪丰满。从这天起,年就算过完了,应该把心收收,开始准备春耕。如今,农村是否还填仓不得而知,但“吃卷卷年过完”的习俗却流传了下来。
在洪洞,有一项有趣的习俗,正月二十的晚上要偷段家的卷卷,据说偷得段家的卷卷吃,就会一年断灾断难,平平安安。所以每到农历正月二十这一天,姓段的人家也是准备了很多卷卷等着人们来“偷拿”。其他姓氏的人们也会在院子里点上红烛,于院子中央祭神处摆上几盘卷卷,让没有“偷”到段家卷卷的孩子们收获“意外的惊喜”。
卷卷是临汾的方言,实际就是春卷,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为春饼。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了,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的习俗,称为“春盘”。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会带上。唐宋以后,更是如此,杜甫《立春》中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立春》中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是当时人们生活习俗的真实反映。
关于春卷的记录还有很多。《宋史·礼志》中记载:“立春赐春盘。”《类腋·天部·正月》引《四时宝镜》中记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相馈贶。”《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中记载:“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立春吃春卷,一方面寄托了古人对新一年的诸多美好寓意,另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养生智慧在其中。春主生发,立春之后,阴消阳长,选用辛味食物运行气血、发散邪气,对于养阳和调动机体正气都有积极作用。
过完正月二十,年就算真正过完了。所以,每到这一天都要吃一顿卷卷,准备开启新的征途。这种习俗保留至今,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作者单位:霍州煤电三交河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