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春节就过完了。
记忆中,春节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我们家的窑洞。忙碌了一年的兄弟们各自带着媳妇、孩子像小鸟一样飞回到父母的翅膀下,全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我们家春节最讲究的并不是吃,虽然食材丰富,烟酒糖茶俱全,但大家最热衷的还是聊。过去的一年里大家彼此牵挂却难以谋面,当时的通讯和交通远比不上今日发达,因此,春节期间的聊天成为难得的沟通机会。大家先是互通情报,谈工作,谈见闻,谈困惑,碰到都感兴趣的话题,更是各抒己见。每当此时,大家都会忘记了时间,聊着聊着也就守岁到凌晨了。兄弟们聊天,媳妇们则跟着母亲下厨。父亲看电视,偶尔会加入到我们兄弟们的聊天中。他每年都要教育我们要尊重师长,团结同志,努力工作;教育我们要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坚守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这些话让我们受益匪浅。孩子们则在院中追逐打闹,放鞭炮。有时下雪了,全家人便一起扫雪,堆雪人。几间北窑和东厢房根本住不开,便男女老少同睡一张火炕上,堂屋的床、柜子也临时加铺派上了用场。后来,我参照单元房的结构在院里盖了两间西房,这样兄弟们又多了一个群聊的会所和小酌的战场。整个春节,谈天说地,人来客往,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还有一样值得称道和传承的是老家的拜年仪式。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赵城,拜年很有讲究。临到春节,各家都把珍藏了一年的佛龛和先祖牌位擦拭干净,摆放整齐,并供奉好干果、食品,到了
半夜子时,要点香接神。大年初一早上,煮好饺子后,先供奉给列祖列宗,然后由长者开始,点香磕头,后辈则按辈分大小给长者拜年、磕头,说着新年快乐,身体康健的吉祥话。给长辈拜年要先称呼后再说“给您拜年啦”,等长者应声后再磕头、作揖。亲戚和挚友们串门也要先找到佛龛和牌位磕头或鞠躬,每到这时,家中的长者往往一边说“不用磕头了,说开了就有了”,一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送给拜年者。我家兄弟四人,连同媳妇、孩子,人员众多,每年初一拜年需花费好长时间,有时还要排队磕头。身在军旅和出身南方的两位弟媳也都入乡随俗,加入到拜年的队伍中来。
后来,因父母年老,生活不便,便到了县城的楼房居住,拜年的习俗大打折扣。父母的思想也变了,不愿晚辈们辛苦,加上单元房窄小,慢慢地拜年的规模就大不如前了。我的思想较为传统,每到过年总要收拾一下写字台,把我在韶山请的毛主席像摆放在中间,献上果品吃食,每逢大年初一仍和老伴儿点香祈祷,祝福国家繁荣昌盛,祝愿父母及孩子们健康平安。今年大年初一早上,儿子儿媳领着刚上大学的孙女像往年一样依次给我们拜年,老伴也像往年一样拿出三个红包发给他们,当然,给孙女的要比给她爸妈的厚得多!
(作者单位:山西焦化离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