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坐着大巴去新单位报到。望着窗外,高楼建筑变成了一座座青山,宽敞的街道变成了蜿蜒的小路,繁华的城区变成了辛勤劳作的农田,道路越来越窄,行人越来越少,乡村气息越来越浓厚……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我来到了吕梁市交城县东雷庄,这里就是我工作的单位——中兴煤业。就这样,我成为了中兴煤业职工医院的一名小护士。
我的第一个家,就是几平方米的单身宿舍。楼管阿姨领我来到了519房间,在打开宿舍门的一霎那,一股发霉的味道扑鼻而来。房间里有三张高低床,六个人一起住,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房间里还有因潮湿长出的青苔;水是限时供应,洗脸洗衣服都要在固定时间进行;没有阳台供晾晒衣物,只能拉一根铁丝搭衣物。
生活条件的艰苦,并没有打败积极乐观的我。父亲告诉我:“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艰苦,这是走出校门迈入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所面对的是尽快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并不陌生的工作。“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清楚地认识到,穿上护士服的我,是为煤矿职工服务的一员。每当我在医院看到身穿窑衣、满面黑煤的一线工人时,我心里更多的是心疼和感激。我把需要帮助的职工患者当成家人,用心去体贴、关心,让他们在这远离家乡的偏僻地方感受到温暖。
没有车来车往、灯红酒绿,没有高楼大厦、熙熙攘攘,在我第一个家里,单身生活条件的艰苦,让我将精力放在了钻研业务、服务职工上,这很磨炼人,也给我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2008年,我结婚了。婚后我和老公在矿区外租了一间小屋子。巴掌大的屋子很简陋,摆了一张双人床、一张桌子、几个凳子,还垒了一个灶台,仅此而已,屋内没有自来水,每天需要从院子里打水。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我们过起了与世隔绝的日子。那时候,冬天是最难熬的。一个晚上,灶台里的煤已经烧得差不多,整个房间是冷的,鼻头是冰的,清晨起床是很挑战人毅力的一件事。
不过在这个家里,有我和老公新婚生活和奋进工作的记忆。那两年正是煤矿形势一片大好之时,中兴煤业通往县城的道路畅通无阻,15层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县城里的棚户区安居工程有序推进,矿区环境改造工程陆续实施,绿色塑胶篮球场、彬彬有礼的煤矿工人……都在展示着我们矿区的发展以及矿工素质的提高。
经过几年工作的积累与锻炼,我申请调动到团委工作。出于工作的需要,我比以往更能接触到青年职工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更加关注企业发展的大事小情,点滴变化都开始存于心中,矿山的一草一木似乎也已融入血液。
2010年9月,我们一家人入住中兴煤业棚户区安居工程“宁兴小区”的新房,这里是我的第三个家。一进小区大门,路道两旁都栽种了树木,每两栋楼中间都有小花池,有紫的、红的、粉的花,姹紫嫣红,好看极了。超市、物业、药店、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齐全,还有宽敞的活动广场、漂亮的灯光喷泉、气派的篮球场……来到我的家中,明亮的地砖和深红色的木质地板平整地铺满了整个房间,柔和的灯光照亮了每个角落。“这才像个家!”我和老公满眼都是幸福,满心都是欢喜。住进去的第一个晚上,我真真睡了一个踏实觉,从此过上了真正的“居者有其屋”的幸福生活。2011年,在这宽敞又漂亮的家里,我的儿子可乐出生了,这里充满了一家人的欢声笑语,记录着一家三口的温馨生活。
属于我的三个家,是企业改革变迁的记录,更是像我一样的很多职工家庭生活的缩影。在这个小村庄的煤矿里,我见过她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的样子,见过她炊烟袅袅、矮房土瓦的样子,见过她草长莺飞、高楼平地起的样子……改变的是生活条件、生存环境,不变的是企业发展内驱力的不断改进与提升,是企业朝着更加美好未来砥砺前行的动力。
(作者单位:汾西矿业中兴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