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军用水壶、油灯、搪瓷茶缸,绣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帆布包。这些早已被岁月尘封的物件,是属于50后的青春回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有过同一个身份——知青。
1969年,有着同样身份的青涩少年,背着帆布包依依惜别故乡,勇敢地踏入了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
1975年,又是这个青年,在村民的十里相送中,依依惜别这片黄土地,踏上了新的征程,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2017年8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书中习总书记深有感触地写道:“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在这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他如饥似渴地求知。放羊时揣着书,锄地休息时看着书,晚上则点起油灯夜读。为了借书,不惜走几十里山路,广泛涉猎了各种知识。再一次证明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多读书、读好书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他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共同用汗水播种浇灌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出希望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再次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是不灭的真理。在他七年的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构成了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成为广大党员干部锻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更是新一代青年跟随习近平年轻时足迹,寻找青春无悔的密码。他是当代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有追求,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人生要与民同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爱学习,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求内修于心,外践于行,在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滋养精神,洗礼心灵,升华思想。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办实事,应该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务实态度,要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并在压轴部分用一段讲话,对青年进行深情希望,殷殷寄托;“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青年人是社会上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当走在创新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当今之青年,正处在大好时代,要珍惜这美好的社会和幸福的生活,当不负青春韶华,努力奋斗,自觉担负起属于青年一代的责任,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在各自的岗位上历练成才。是医生就该医术精湛,救死扶伤;是军人就该苦练备战,一切为打赢;是学生就应学有所成,争做栋梁。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生长在矿山这片沃土,头顶着四方神明庇佑,脚踩着遍野乌金,我感念这土地夜夜耕作,四季不休。当转动的发动机承载着万吨精煤运往全国各地出口内销,当井下的汉子们把头灯点亮将汗水挥洒,当矿山之歌在日出当口吹奏响起,无数矿工迎来了无数平凡日子里崭新的一天。黑漆漆的巷道里挥锹的身影不停歇,无线电广播播放着矿区轶事,在矿山的街道上,环卫工人叫醒了矿山的黎明。办公室里的键盘敲击声、电话汇报回访声,新时代的青年们,正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和谐发展的矿山之曲。他们用过硬的本领,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努力奋进、钻研进取,他们用脚步丈量矿山的每个角落,熬过每一个清晨和黄昏,他们见证矿山的荣耀和不济,他们支撑矿山的脊梁,他们就是新一代的青年,争做青年的楷模,时代的先锋。
仁人志士、青年才俊当有“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的伟大勇气和恒心毅力,要主动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将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在追寻中国梦的征程中争当先锋,放飞梦想!
(作者单位:汾西矿业高阳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