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凯发体育k8

当前位置:凯发体育k8 » 文学作品 »
发布时间: 2018-01-31 13:17:28     作者:葛东兴      来源:山西焦煤网      点击次数:

小时候,过年是最让人期盼的一件事。在农村,年是盛大喜庆而漫长的节日。进了腊月就开始数,五豆腊八二十三,过年剩下七八天。过了二十三,里里外外都忙起来了,扫房子,炸丸子,买新衣,备年货,挂年画,贴春联儿。除夕的烟花爆竹连天响,吃过饺子,初一拜年,到了十五看红火,一年的辛苦劳累在一串串的鞭炮声中全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就是满满的喜悦。

村庄的喜庆是先从春联儿开始的。年三十那天,一切都准备停当,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儿,东房西房正房大门上是主要位置,“满院春晖春满院,门盈喜气喜盈门”“春风春雨引春色,新岁新年开新篇”“春风浩荡山河秀,华夏腾飞日月新”;屋里院里水井旁也贴上小幅的红条儿,老人的炕头写的是“身体健康”或者“身卧福地”,房梁上一张“抬头见喜”,粮仓上贴“年年有余”,三轮车上来一张“平安行驶”,拴马桩上也贴着“六畜兴旺”,红纸黑字全是祝福和祈望,新一年的封面就这样火火地映红了人的脸,照亮了人的心。

春联儿是绝不嫌贫爱富的,不管你是高宅大院,还是柴门小扉,它都乐意去。贴春联儿时,一家子簇拥着,踩凳子,抹浆糊,张贴,几个人远远地看着喊着“高一点,低一点”,非得贴得齐整才高兴。贴完自家的,就左邻右舍地跑去看,走到哪儿也是喜庆,看到的全是吉祥。这红红的春联儿一贴上,曾经的旧门庭也俨然一位新嫁娘了。

有人说,春联儿是乡村的诗。你看那平平仄仄的短短两句,对仗工整,读来上口又蕴含着期望。内容包罗万象,却无一不让人满怀憧憬,都想着新的一年能四季平安、万事如意。有的内容摘于书中,有的是自己编制的祝愿。走在大街小巷,便如同畅游于诗书之中,赏读之余,也能暗自去比较,看谁家的编得好,看谁家的写得棒,这热闹便如同赛诗会。

在农村,识文断字的人虽然不少,舞文弄墨写得了毛笔字的却不多。父亲就因为能写得了几个毛笔字,一到年底,就成了村里的红人。进入腊月后,远近的街坊邻居络绎不绝地抱着红纸来了,家里乱哄哄的,很是热闹,父亲也显得有了精神,摆桌子,备笔墨,翻出陈寂了一年的春联书,把红纸一番折剪,就开始了龙飞凤舞。其实父亲的字一点不龙飞凤舞,他只写工整的正楷,小时候怎么看怎么好,大一些再看,也并不是那样漂亮。但这春联儿又不是专程拿去参加书法比赛的,都只是图个喜庆吉祥,而他的字到底有些底子,在小乡村里也算能拿得出手了。

我常常在他写字的时候帮忙,传纸拿墨,翻找春联儿。遇到忙的时候,他会写到深夜,我却早坚持不住,倒睡一旁。每年,总是街坊们卷起写好的对联笑呵呵地走了,他才开始写自家的。后来,集市上卖对联的多了,人们也图个省事,总是在备年货时顺便买了回来贴,找他的人一年比一年地少了,他却不肯买,一如既往地动手写。可能受他的影响,我看那些买回来的春联儿虽然精美,却总觉得缺少什么,好像只有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字才真正地浸润了由衷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祈望。

父亲在写春联儿的时候也给我们讲故事,说从前一户穷人家,过年时家里没吃没穿,自己也不会写字,可春联儿总是要贴的,没办法,找来红纸,拣最简单的数字写了一副,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缺一(衣)少十(食)。过了几年后,日子好了,那家人的春联儿还是写得简单,上联:一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十。横批自然是“丰衣足食”了。这春联儿虽然只几个数字,却道出了初时的辛酸和后来的富足。

我后来也从哪看到关于纪晓岚给人写春联儿的故事。说有一年春节,一个布衣百姓正愁春联儿无人可写,恰好遇到纪先生,着实像拣到宝贝一样,便央求他写一副。纪大才子毫不推脱,轻挽袍袖,落笔成联。那人喜滋滋地贴上了,不想刚贴出一会,就被好事者揭去。如此二三,那人无计可施。纪先生自然聪明人一个,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闪展腾挪间,写出八个大字,上下两联。只是那人一看顿时傻眼,原来是“祸不单行;福无双至”。这样的春联儿谁人敢要。纪先生耳语一番,那个布衣百姓即刻喜笑颜开,贴出去后再无人来揭。次日一大早,纪大才子前去,轻转笔锋,那联便峰回路转,顿成“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真是化腐朽为神奇。

可能也因了这些有趣的故事,我对春联儿的喜欢又深了几分。

古诗里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概这春联儿就是农家年年早开的春花,而那写春联儿、贴春联儿的人却是不同往年了。如今,人们对于春节已不是那样焦渴地盼,而我还是愿着我们在贴上春联儿的那一刻,能覆盖昨日的不堪,卸掉所有的不快乐,带着喜悦,向着正迎面而来的春天,开启又一年红红火火的日子。

(作者单位:汾西矿业贺西矿)


责任编辑:叶二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