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乡村,大沟小河,星罗棋布,各类鱼虾四游其间,颇有情趣。因河沟里四季皆有鱼虾,对于孩子们来说,除了游泳,最爱的就是摸鱼了。
端午节过后,对于孩子们来说,河沟的水不再冰冷刺骨。于是邀上五六个伙伴,脱得光光的,“扑通”跳入水中。最深的地方也不过刚刚过腰,在水里嬉戏,玩够了爬到岸上,顺着河沟蹑手蹑脚地寻找鱼虾,一旦发现鱼儿成群结队地游来,用鹅卵石密集地掷向鱼群,鱼儿吓得四处逃窜,有的逃到水草里,有的钻入淤泥里。接着大家下水四散往鱼儿藏身的地方摸去。泥洞里摸到的大多是螃蟹,一不小心会被夹住手指,疼痛难忍;水草里摸到的是草鱼,挣扎起来力气可大了;淤泥里摸到的定是鲫鱼,任你怎么抓它都不动。那时摸鱼完全没有功利思想,纯粹是为了好玩,玩够了又把鱼放回水里,看着它渐游渐远。
摸鱼看似简单,实际很有学问。在人多噪声沸腾处,是难觅鱼虾踪迹的。需找人迹稀少、水波不兴、水草茂盛的地方,拿着摸鱼必带的工具筛子,慢慢下到水中,弯腰将筛子沉入水底,双手握住筛子两边,往水草里来回筛几下,快速提出水面,鱼虾便会在筛子里活蹦乱跳了。有时筛子里出现泥沙和树叶,细细拨弄,藏匿于泥沙下的小虾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那虾晶莹剔透,小巧玲珑,好看极了。或者找根木棍在水深处不停地敲打,水中的鱼儿受到惊吓会游到浅滩处,正好来个浑水摸鱼。伙伴们形成扇形包抄状,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因鱼在水中的爆发力大于在地面上,所以即使摸到鱼也不一定能抓得住,往往是一碰而逃。在摸鱼的过程中,有时运气好,会碰到大鱼,小伙伴大喊一声,大家会协同作战,齐心合力将它围逮住,然后将鱼抛到岸上。砸鱼是人站在水中,看见鱼儿慢慢往岸边石头缝隙里潜,然后拿起石头照着鱼砸下去,鱼儿便会翻着白肚皮从水中飘起来。最有趣的是顺水得鱼,傍水做一个“港湾”,留一个入口,出口处安装竹篓,在竹篓和港湾之内放上诱饵,鱼虾们闻到食物的味道,自然就会进入“港湾”。我们潜伏在远处,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等看到有鱼儿进入埋伏圈,便飞奔过去,堵住“港湾”的出口,使其成为一个“内陆湖”,鱼儿受到惊吓会顺水而下,自然进入篓中。
摸到了鱼,我们会在河沟边享用战利品。大家找来柴草并点燃,将鱼用树枝串起来,放在火上烤。鱼被我们烤得焦脆喷香,我们津津有味地美餐一顿。未被烧烤的鱼儿,我们会从岸边采摘一根有韧性的野草,下端打个结,上端从鱼的鳃穿进去,把鱼吊起来。夕阳西下,传来父母们的呼唤声,孩子们便会提着丰硕的战果,有说有笑地回家去。摸回来的鱼,一家人总是变着花样吃,煮着吃,炸着吃,炖着吃,鲜美且肥嫩可口,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母亲将鱼处理干净,腌制一下,就开始做鱼汤了。她先把鱼沾上面粉,下锅用油煎下,然后再放上姜丝、葱花、酱油、香菜等佐料,添上水,架好柴禾。不一会儿,鲜美的鱼汤就出锅了,喝一口便感觉满肚子热乎,浑身有劲儿。当家中没荤腥了,只要我们到河沟里玩耍一会儿,餐桌上就会有鲜美且肥嫩可口的鱼可吃,那份鲜香,让人至今不能忘怀。
如今离开故乡二十余载,乡间的河沟早已被填平成为良田,母亲也已去世多年。但每到夏日,总会怀念起童年时的摸鱼乐趣,更难忘母亲做的鲜鱼汤。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运城盐化贵州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