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3岁的我毕业于山西焦煤技师学院。同年12月,我被分到了汾西矿业柳湾矿综掘二队生产班,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七年了,我初次下井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第一次入井,我边穿戴工作服、绒衣、绒裤、自救器、矿灯等,边好奇下个井为什么要穿这么多衣服。我走过长长的文化长廊,风门打开,随之而来的场景让我惊呆了:一根细细的杆子下边连接着一个光秃秃的铁板。
“这怎么坐?”我问道。
工人师傅郝岗义说道:“猴车当然是得像猴一样啦,看我的。”只见他手扶着杆子,轻巧一跃,屁股就稳稳地坐在了那小小的铁板上。学着他的模样,我也跳上猴车“咯噔、咯噔”进入到了井底车场,转乘人行车后,我终于体会到多穿衣服的好处。小火车一路行驶了半个小时,轰隆隆的风噪声不绝于耳,我身上裹着那么厚的衣服都快被风吹透了,真的好冷。
下了人行车,我走了好久才到工作面,顾不上休息,就和工友们开始准备支护要用的材料。综掘机随即开始切割整块煤炭,落下来的煤块掉到掘进机铲板上,顺着皮带被缓缓拉出巷道。
上午大约十点多,送餐的师傅背着一个班的班中餐进来了。我还挺期待背包里有什么。虽然早晨6点多接班前才吃了饭,但巨大的工作量对于一个新工人来说确实有点吃不消。闻见饭味,我就又饿了。背包里装满了白花花的塑料袋,食物很丰富,每人都有烙饼、榨菜、火腿肠,还有一瓶矿泉水和两个鸡蛋。
领完餐后,工友们围坐在一起开始吃饭。大家都是把袋子放在腿上,轻轻地解开,只留一个很小的口子够筷子夹烙饼就可以了。我则是大敞着袋子,大口大口地嚼着。带班长李海平对我说:“你把袋子捂着点,要不煤面都进去了。”听完后我不仅没有照做,反而专门夹起吃了一半的鸡蛋,在空中大幅度地晃了晃。鸡蛋很快就变成了黑色的卤蛋,工友们哈哈大笑了起来。
我平常就很挑食,只吃了蛋清就准备把蛋黄扔掉。这时候工友杨国红跟我说:“鸡蛋黄最有营养了,你扔了不都浪费了?”想想也是,但是噎得慌吃不下怎么办?我只好随手将蛋黄全都给了杨国红。我们队的党支部书记笑着说:“你们班的人真有特色,有人光吃蛋白不吃蛋黄,还有人吃鸡蛋壳。”我一惊,顺着大家的眼光看过去,原来郝岗义的鸡蛋连壳都不剥,直接咬碎了吞下。“你们不知道吧,鸡蛋壳补钙。”郝岗义边吃边说。
吃完饭,大家又投入到工作中。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我也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地面,我冲了个热水澡,精神一下就好了。看着镜子中精神抖擞的小伙,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今后的工作了,可要好好干呀。
一转眼,我从新工人变成了老师傅。在井下吃班中餐的时候,我也只开小口。我依然不爱吃蛋黄,但为了身体健康,我也把它吃下,只是每次吃鸡蛋的时候,都会想起初次下井吃的“卤蛋”。
(作者单位:汾西矿业柳湾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