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终于结束了漂泊,这一天,终于有机会和家人围坐在炉火前。我终于读懂了汪曾祺老先生书中的那一句“家人团坐,灯火可亲”。
从太原到天津,从天津到香港,再从香港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为此,我追赶了八千里路的云和月。在异乡中度过的每一个节日,总是免不了遥想故乡的灯火。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认为“灶王爷”会在这一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的善恶,请玉皇大帝来做出赏罚。因而,这一天要在灶王像前供奉糖瓜儿,因为糖瓜儿可以把灶王爷的嘴糊住。
儿时颇喜好甜食,尤其是小年这一天的糖瓜儿。我始终觉得圆球状的糖瓜儿不如长条的好吃,长长的麻糖外表沾满了芝麻,香酥脆甜。对于吃糖,母亲总会实行严格的管制,而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许是可以为吃糖找到最为合理的理由。那时的麻糖真是好吃极了,吃的时候生怕芝麻散落,用小手小心翼翼地接着,就连掉在盘子里的也不会轻易放过,一粒一粒粘起来送进嘴里。买到麻糖的一刻起,我就像一个老猎人一样紧紧地盯着手中的“猎物”不放,可是灶王爷没吃过的麻糖(未上供),母亲一定不允许我先吃。老一辈人总是将虔诚的心化为实际行动,信仰和祈福,是由内而外的。
终于到了送灶的时候,母亲会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摆上糖果、料豆、水果、柿饼等供灶王爷享用。祭灶的食物是小孩子最期盼的东西,总会让人怀念好久,回味好久。天一擦黑,窗外就响起鞭炮声,伴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隆重而神圣的祭灶仪式就开始了。祭灶的时候,母亲总会小声念叨几句祝福的话,将对新一年的祝福和期望统统讲给灶王爷听,而灶王爷一定是听到了母亲的请求,所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腊月二十三开始,母亲就赶忙置办年货。进入腊月的日子,总是要比平时忙碌几分。母亲每年都会炸丸子,她说:“炸丸子过过油,便会越过越有。”母亲用勺子挖出一个个小球,缓缓滑入沸腾的油锅中,油锅中泛起朵朵浪花。不一会儿,丸子变色,从锅中盛出来,外脆里嫩,味道美极了,母亲的手艺自是不可言说的。
最欢喜的还要数母亲拉着我上街“扫荡”市场,人头攒动的街市,摆满了琳琅满目商品的店铺,从吃的到玩的再到用的,无一不承载着节日的欢欣,生活也随之轻松和愉悦了起来。
腊月里不管哪一天,都是好日子。时光在腊月的这条河中,慢慢地延长,慢慢地驶向新春。
现在虽不会像儿时那样惦记着各式各样的供品,甚至已经有五个年头没有在家里和家人一起过小年了。可是小年的温暖和甜蜜,传统而虔诚的祭灶仪式等,总之关于小年的种种回忆都曾伴着我度过无数个在异乡难眠的夜晚。
今天,浓郁的年味又一次弥漫开来,记忆中的家乡味道在阔别了五年之后逐渐清晰。虽时过境迁,世殊事异,可年味儿于我而言,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愈加浓厚。不管曾经有多少辉煌,有多少失意,年味儿早已化作生活的期望和生机,早已融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并州,这里有曾经,也有未来。
(作者单位:国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