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就是一句话,两张照片就是一个对话。对照生活、对照变化,我们已经从胶片时代迈入数码时代,从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到电子相册里一张张色彩斑斓的照片,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藏着大大小小的故事。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讲我与几张照片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爷爷家的一本旧书里,我翻到了一张老旧、发黄的照片,这张照片看起来像是一张全家福,我指着照片上一位身形清瘦但目光很坚毅的人说:“爷爷,他是谁呀?”爷爷告诉我:“这是爷爷的哥哥,你的大爷爷啊,你没有见过他,可他是咱们家很了不起的一个人。他十一岁就投身革命,1932年加入共产党;他是老红军、走过长征路;他是老八路、打过小日本。”讲到这时,爷爷又指了指照片说:“就在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你大爷爷的腿骨上还残留着战争年代留下的弹片。”听到这里,一切仿佛都安静了。原来,我的身上竟还如此直接地延续着红色基因。这张照片是我们家唯一一张有大爷爷的照片。大爷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无数和大爷爷一样的革命先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不忘初心、什么叫牢记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平凡的生命撞上伟大的时代,我们除了欣慰和感恩之外,更多的应该是担当、是奋斗。
非常幸运,大学二年级,我去美国交流学习。一次,在哥伦比亚大学参观学习时,我翻拍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是创建全美第一个汉学系的中国人,他的名字叫丁龙。140年前他被当作猪仔卖到大洋彼岸的资本家卡朋的家中做仆人,在受到主人的谩骂羞辱,其他仆人都纷纷离开的时候,他却恪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人要忠心”的儒家之道,在第二天早晨照常给主人端上早餐。就是这样一个人,临近退休,他把自己1.2万美金的全部积蓄捐给了哥伦比亚大学,用于传播中国文化,这就是后来的哥伦比亚汉学系。他在捐献信件上的落款是:丁龙,一个中国人。当时我在斯坦福当地的一户人家给他们的孩子做家教,在教孩子们中文的同时,我为他们讲述中国的节日、中国的习俗,还有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孩子们对中国充满了好奇,期待满满地想要来中国看一看!2013年,他们全家从美国来中国观光旅行,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我带着他们登长城、游故宫、品美食,游览了很多地方,他们一家人被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了,年仅四岁的elena说:“我要来中国,我还要来中国,我要来中国很多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倡导“一带一路”,同沿线周边国家一起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加持续。面对这些,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是什么让我们生活得越来越好?是什么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充盈?是什么让我们青年一代清朗自信?
毕业后,按照父母的意愿我回到汾西,回到生我养我的柳湾矿,有不甘、也有委屈。但是,丁龙的家国情怀、祖辈的红色基因、父辈的黑色基因,让我明白青年人不仅要胸怀星辰大海,更要脚踏实地。
我的心沉下来了,我踏实地成为了柳化公司的一名团青骨干。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与单位青年拍摄了一组“我与团旗最美合影”的照片,并绘制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中英文对照黑板报。当我把这些照片上传到朋友圈后,很快就得到了同事、同学还有许多朋友的点赞和留言。记忆最深的是来自大洋彼岸的一个留言,一位70岁的美国企业家tony brown说:“the youth of china is great!”(中国青年真棒!)我回复tony brown:“the youth of china will be better!”(中国青年会更棒!)
(作者单位:汾西矿业新产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