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爱美之心,只不过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形成对美不同的标准和理解。
我20岁高中毕业后就回到村里,成了公众人物,每天和村里的革委会主任(现在叫村长)骑上自行车,不是到公社,就是到县里,跑手续、办事情、给村里要钱。每次在公路上碰见迎面而来的年轻女性,他总是盯住看,人家已经骑到我们身后了,他还要扭过头去看。那时,他大约40岁左右,刚离了婚,单身。对此,我心里总觉得这人不太地道,一个女人有啥好看的?还有一次是我到县里参加培训班,在大礼堂听报告,我身后的一排坐着几位原高中的同学,有男有女。特别是我背后的一位女同学,属于大大咧咧、性格开朗的一类,虽然不是一个班,但也都认识,她总是在我的靠背后面敲敲打打。我理解她的意思,是想让我回过头来和他们说话,但是,我却始终装痴卖傻,没有回应。现在我想,尽管这两件事发生的场景和我俩的表现完全不同,但总归都是我俩对女性的认知和反应不同。当然这不完全是审美,但对待事物的敏感度应该是审美的范畴。
几年后,我也找对象了,虽然不是百里挑一,但也是经过我反复比较和对比后确定的,所以可以说我是满意的,因为这是经过我的美学标准检验的。
后来,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也结识了不少女性,有同事、朋友、不同时期的同学,我也总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衡量。先说形象美,这可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也还是有客观标准的。比如说,五官及布局、脸型、身材等,这是有一定的共识的,至于肤色就是一个民族认同习惯了。当然除了形象之外,还有精神层面的问题,这就是心灵美。形象美和心灵美有时候是相映成辉,也有时候是形成巨大反差,事实上,心灵美的女性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尊重。
爱美,实际上是人们寻找愉悦心情的选择。
我有一位哥哥,已年逾七十,早几年脑出血行动不便,但是他通过治疗加锻炼,恢复得还可以,不时地在家人陪伴下还能到外地转一转。我们兄弟姐妹几人,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他总愿意到我的住处旅行,别的兄弟姐妹相邀,他总是婉言谢绝,他总爱说在哪里高兴我就到哪里去。是的,在其他兄弟姐妹那里,除了接待条件有差异外,主要是他和其他兄弟姐妹多多少少总有点龃龉。还有原来的老领导,年近八旬,和夫人已经退休快二十年了。他夫人原在教育界工作,并任领导。两人身体健康,退休后的生活很丰富、很高雅。春赏百花秋赏月、夏乘凉风冬赏雪,一边欣赏一边照相,还发微信,把城市的公园转遍了。闲暇时间就是读书,读各种书,特别是国学方面的书,包括天文和地理。如今,你和他聊天,没有他不知道的,而且都有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非常喜欢戏剧、特别是地方戏曲。一有演出,无论是惠民公益、还是商业演出,他都买票,有时竟还用微信购票,老俩口打车或散步到剧场,度过一段又一段美好时光。他经常说:“现在了,万事不求人,不落人情了。”我曾说他这是求得心灵的平静了,他说:“善!心灵的平静其实就是一种美,寻美、爱美,这是一种境界。”
对于美的欣赏和喜欢,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比如书法,一般老百姓喜欢楷书,字大点,这样望一眼就能看清楚写的是啥。悬于客厅,客人来了一下就能辨识出来,既装饰了空间,又增加了文气。而有一些书法圈子里的人则喜欢草书,包括章草以及篆书,因为这些字体既能包含诗文丰富而深妙的意境,又能体现书法本身的张力和变化。还有戏剧,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喜欢的不一样。曾受传统文化濡染的中老年人喜欢戏曲,而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则喜欢话剧和舞剧。说到美术作品,欣赏的人群也不一样。有的人喜欢惟妙惟肖的工笔、木刻,有的人喜欢泼墨挥洒的写意。建筑亦如此,有的人喜欢四合院、徽派建筑大屋顶,有的人喜欢别墅式、尖顶状的西式风格。总之,对艺术的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喜欢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样的爱美之心,有着不同的爱美驱动。
审美标准与时代变化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对美女的欣赏,唐代视胖为美,而宋代则视瘦为美,到了明清,有人视气质风韵为美。是否准确,有待考证。但世殊时异,开放的时代,肯定与固守的时代审美观不尽相同,因为宽广的视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促成新的更为丰富的审美标准。
我对“食、色性也”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凡饮食男女,在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之后,就产生了审美之心,即康乐问题。康乐者,爱美之心也。
(作者系太原市委宣传部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