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煤好故事 -凯发体育k8

当前位置:凯发体育k8 » 专题列表 »
发布时间: 2017-12-08 12:44:14     作者:李 丹      来源:山西焦煤网      点击次数:

        陈国振是霍州煤电丰峪煤业回采准备队队长。2000年他来到回采准备队工作。他从一名普通工人,一步步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
  工作中,有人说他是“一根筋”,但陈国振的固执源于对标准和制度的坚持;危急时,有人叫他“陈大胆”,但他的大胆来自对装备和现场的了解。在他看来,管,就要管出效果!做,就要做成精品!而这一切,都需要费心思、想妙招。说到底,他就是要创新。
        费心思 保安全
  
回采准备工作多数是急、难、险的非正常作业,设备多、环节多、涉及人员多、协调配合多。大到液压支架,小到机械、电气等设备,在搬运它们的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是首要。作为一队之长,陈国振责任重大。
  2013年夏季的一天,陈国振来到11—218回撤工作面,看见两名工友正在用28吨回柱车拉运支架。突然,只听见“啪”的一声,回柱车的连接环突然断了。七斤重的原钢连接环,飞出十几米,幸运的是没有伤到人。要是砸到人,轻则重伤、重则很可能致死。陈国振当即询问当班职工,是否进行了认真地安全检查。可职工都反映检查很仔细且未发现异样。看来,这的确是一个意外。但是,今天没有伤到人是不代表明天不会,涉及到职工安全的问题再小也是大事。于是,陈国振当机立断,决定撤掉连接环和三个绳卡来减轻钩头的分量,然后将钢丝绳一分为二做一个软连接,可以保证受力均匀,有效防止断裂。另外,还专门加设了1.5米的保险绳直接连接支架,形成了“双保险”。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问题。
        想妙招 聚人心
  回采准备队人员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众口难调,如何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这个问题曾一度困扰着陈国振。
  2015年,回采准备队和盘区队合并,人员从72人增加到90人。接手后,盘区队的现场运输条件特别复杂。当时,无极绳绞车的托绳轮大都处于缺油、不灵活的状态,轨道不平,部分轨枕破碎,标准低、制度松,职工思想涣散。怎么能把标准树起来,把规矩立起来?陈国振决定从整顿现场入手。定标准、抓质量、严考核,任何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这让习惯了我行我素的原盘区队职工们一时间难以适应,大家的抵触情绪很大,个别职工甚至当着陈国振的面撂挑子。一时间,陈国振觉得压力很大,不知如何是好。然而,问题总要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进退两难之际,陈国振就让大家先放下手中的工作,聚到一起聊聊。他语重心长地把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的危险,给大家逐条罗列。慢慢一部分职工开始明白,一旦出现了问题伤害的是自己这个道理,矛盾得到暂时缓解。
  陈国振心里明白,队长就像家长一样,要有耐心地引导职工,不能操之过急。为了消除负面情绪,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他把出勤分成了三个台阶,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同时还增加了班前会提问环节,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1100米的巷道,职工们边生产、边整改,只用了20多天就高标准完成了任务。
       用巧劲 提工效
      “不了解回采准备工作的人,可能会认为这项工作就是简单的拉拉拽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不然,有很多时候需要动脑筋、用巧劲儿,才能事半功倍。”陈国振说道。
  2016年5月,在什林煤业进行工作面回撤时,陈国振和工友们遇到了底板软、有积水、巷道是上山斜坡“三大阻力”。若是在底板上铺设相对较硬的东西,就可以减轻摩擦力。带着这个想法,陈国振和工友们几次来到现场,实地察看并讨论方案。最初,他们想到了用钢板,但成本太高,而且铁板材质光滑,停车换钩时有下滑的危险。这个方案就这样被否定了。
  那几天,陈国振满脑子都是这件事,吃饭睡觉都在想,时不时还去机分厂转转,看有什么废旧的东西能派上用场。最终,他和工友们用废旧的工字钢自制了一条长约50米的支架轨道,空心的部分适当用废煤填充。另外,还用锚杆加铁链把支架轨道固定起来,避免了轨道自移。120多个支架,短短8天的时间就全部出井,工作效率提高了近一倍。大家都高兴地说:“这个法子真是绝了!”
  虽然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但是,陈国振锐意创新的志向永远不会改变。

责任编辑:武玲

地址:中国·山西·太原新晋祠路一段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