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道出了煤的无私奉献精神,更体现了煤海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品质。在山西焦煤霍州煤电木瓜矿就有这么一位竭尽全力为矿井发展奉献光和热的人,他就是综掘一队队长朱春堂。作为从一名普通矿工成长起来的队干部,工作以来,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先后获得“特级劳动模范”“优秀安全生产管理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荣誉的背后,不仅仅是他的辛苦付出,更多的是要做好职工的“主心骨”担当。
作为一个直接与工人打交道的一线队干,朱春堂深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2016年3月,在211工作面,他们遇到过好几个断层。经地质部门探测,这里属于砂岩裂隙水,加上顶板破碎,沙质岩层夹着一层5到6公分的煤线,仅仅15.8平方米的空间涌水量就高达20立方米/小时,水流成柱状,职工干活干不了5分钟,衣服就全部湿透,工作无法继续,职工士气非常低落。面对这种情况,朱春堂连续跟班十多天,和工人同下同上,同工人一起搭采钢瓦遮水棚、排水,采用短掘短支、临时支护等办法顺利通过断层,在这样的施工环境下,综掘一队当月单进也达到了280米。
对作业环境的改进,职工最有发言权。在掘进过程中,工人反映:第二运输机洒煤特别严重,造成清煤劳动量增加。得知此情况后,朱春堂每天下井观察综掘机的割煤情况后发现,在出煤过程中,刮板运输机与第二运输机的转载处是咽喉部位,也是洒煤最严重的地方。于是,他又连续跟了三个班,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综掘机二运机尾处的一横梁是造成出煤量大时洒煤严重的关键部位。同时,该横梁在巷道坡度变化时还影响第二运输机的抬升,造成第二运输机压住了皮带机尾,导致机尾跑偏。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朱春堂立即与机电科科长沟通商议,写出方案,经审批后,将横梁拆除,在两侧补焊了两块钢板进行加固,大大减少了洒煤量,也减少了工作面坡度变化时第二运输机对皮带机尾的刮蹭,更重要的是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同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干过掘进工作的人都知道,掘进工作面最困难也是最常见的就是顶板问题。该矿10号煤层赋存比较稳定,但是顶板变化频繁,构造、断层层出不穷,特别是对10号煤上一层0—0.5m厚的伪顶的管理特别困难。去年五一期间,综掘一队工作面出现一层0.3m厚的伪顶,这层岩石非常脆,割煤后经风一吹极易垮落,给工作面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面对放假期间职工出勤不高、思想浮躁、情绪不稳定等种种不利因素,朱春堂每天跟工人同上同下,紧盯工作面现场,坚持落实敲帮问顶制度,确保工作面无活矸危岩后才准许施工。有一次,小队长急于生产,在施工完第一个循环后就提前进入工作面,被朱春堂发现后,在现场就耐心地教育他不及时敲帮问顶及使用机载临时支护的危害,并利用这个不规范行为,在三个班前对所有职工进行了现身说法教育。同时,他还给大家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儿:十多年前,由于急于赶进度,看到顶板稍微有点破碎,只是拿了一根长柄工具将表层活矸撬下后,就开始下一个工艺,结果被一块十公分见方的碎石砸伤手背。也通过这个故事让工人更深刻地明白敲帮问顶的重要性和正规操作的必要性。
俗话说:“就算你浑身都是铁,又能打得几颗钉。”朱春堂非常重视队里人才的培养,努力让更多的职工成为技术骨干。2014年10月,矿上分来一名中国矿大的毕业生陈汝豪,他知道后连忙把人要到了队里。但刚毕业的大学生难免眼高手低,虽是科班出生,但对现场不了解,放不下身段。朱春堂就经常找陈汝豪谈话,希望他能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班出身还真是有悟性,好多东西一点就通,没用多长时间,他的实际操作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看到陈汝豪快速的进步,朱春堂又推荐他参加山西焦煤霍州煤电综掘机司机技术比武,希望他在比武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从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没想到,陈汝豪也没辜负他的期望,第一次参加比武就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现在的陈汝豪已经是综掘一队的副队长了。
机电班组长黄晓瑞也是朱春堂慧眼识珠发掘的人才。黄晓瑞是个机修能手,刚到木瓜矿时朱春堂就发现了他,直接从培训科将他要了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黄晓瑞简直就是综掘机的“专职医生”。从此,该队的综掘机一有毛病,只要黄晓瑞在,就“手到病除”。有一次综掘机履带行走马达出现故障,需要更换,那是他们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当班检修人员折腾了一个班也没有拆卸下来。四点班的时候,朱春堂就早早地把黄晓瑞叫来了,经过黄晓瑞诊断,是马达轴部有轻微的变形导致了拆卸困难,只需要将马达和轴四向平衡,即可轻松拆卸,然后再把新的行走马达安装上去。有了黄晓瑞,综掘机这个“铁老虎”也成了温顺的“小绵羊”,看着他轻松自如地在履带前后穿梭的身影,在场人员脸上都露出了钦佩的神情。
做出样子、带出苗子,朱春堂用兢兢业业的朴实担当默默奉献,用扎根煤海的博大情怀诠释忠诚,他用自己的方式树立了一面旗帜,也扬起了继续前行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