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光,出生于1929年,现年92岁,山西省汾阳县山泉乡北榆莞村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回到20世纪50年代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时代,聆听关于他的动人故事。
1949年,徐玉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成为一名部队卫生员。1950年11月,他跟随由彭德怀指挥的68军202师606团开始为赴朝参战做准备。1951年6月23日,他和所在的队伍唱着“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的歌,跨过鸭绿江……
1951年11月23日,徐玉光跟随志愿军队伍上阵地,与美军展开了在928山头的秋季攻势战。美军的武器装备在当时是世界上所有军队中现代化水平最高的,而志愿军武器装备与美军相比,可以用“敌有我无,敌多我少,敌好我差”十二个字来形容。在作战时间上,美军能进行全天时作战,而志愿军则主要利用夜间和气象条件不利于美军飞机出动的白天组织部队行动,以此来攻击敌方弱点。在928山头秋季攻势战中第一天,伤亡达90%,800多人只回来70多个;第二天,志愿军转攻为守。打这场战役时,朝鲜的气温很低,而棉衣还尚未送到前线,徐玉光与战友们穿着单薄的衣服,白天黑夜经受着挨冻的考验。每次上阵地之前,大家都会斜跨一个小细布袋,里面装着七斤的粮食,一头装着炒米,一头装着炒面,过着一把炒面一口雪的日子。即使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徐玉光和战友们不惧艰辛、越挫越勇,总是说:“志愿军不怕困难多,经得起寒冷经得起饿,不达胜利不停休,不赶走美帝不回国。”徐玉光说,这场战役前前后后打了九天八夜,最后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在此期间,担任卫生员的他,多次冒着密集的炮火奋勇抢救伤员,在枪林弹雨中救治了一个个保家卫国的战士。
1952年,徐玉光所在的部队负责修公路、挖防空洞。粮食和武器装备也都可以通过公路运上前线,解决了志愿军的日常需求问题。1953年6月,在志愿军充分的准备之下,夏季反击战打响了,68军接到死命令,每个师要将在秋季攻势战中把丢失了的阵地夺回来。此时,志愿军的汽车、子弹、炮弹都蓄势待发,一夜间,志愿军攻过三八线,插入敌方的阵地,取得了胜利。1953年7月3日停战后,徐玉光回到了部队。在此之前,徐玉光与战友们在朝鲜打仗就是住在树林里,天为被、地当铺,遇到下大雨,仍然风雨无阻保持正常行军。
1956年2月,在朝鲜待了五年的徐玉光,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他们打败了美帝侵略者,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