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和人类应该是命运共同体。草木茂盛的地区,百姓的生活就富足;草木茂盛的时代,应该就是休明盛世。草木应该也有灵性,它受惠于天时地利,恩泽于黎民百姓,因此,人和草木休戚相关。然而,有时候人类和草木也会发生争地盘、争空间的缠斗,比如在战争和灾难时期。而当人类觉醒的时候,自然又会柳暗花明。
不知什么时候,我对树木产生了深刻的感情。每到文物古迹景点参观,总要对寺庙里古老的树木凝视探究。一路而行,总要对周围树木进行认真辨识。特别是到公园、植物园,我总想在树种、树龄和花草灌木的特性上寻找到新知识。于是,十几年前,我下大功夫把我们家一块山坡上的承包地全部种了树,反正种庄稼也收不回成本。在这块三亩多的坡地上,一共栽种了300多棵树,有40多个品种,大部分是松柏树。松树有油松、雪松、樟子松和云杉,柏树有侧柏、桧柏、蜀柏和龙柏等,剩下的便是几乎囊括了北方地区大部分的乔木品种。虽然是干旱贫瘠的山坡地,但好像正适应松柏树的生长,经过十几年的悉心管理,现在都长得根深叶茂。至于乔木,我们采取了施肥和灌溉的措施,现在长得树身直径都有20多公分了。由于几百棵松树的相濡以沫,这块地已经形成了一个小气候,树林里面还次生了一些不同品种的幼树。“城春草木深”,现在树林里当然少不了各种候鸟的啼鸣,也少不了野兔、松鼠在其中跳跃。因而,树林里形成了自己的生物链,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物种。村里人说这里像个公园,也有人说是个小植物园。
我也曾请托有关部门,支持我们村绿化田间道路。在通往集体陵园的山路两旁,栽种了桧柏、侧柏、雪松和杨树。真是有苗不愁长,现在已经10余年了,一棵棵树木长得像伞盖,树上面的枝梢都已握住了手,成为名副其实的林荫道,也成为我们村标志性的景观。
盛世不仅修志,而且也为植树、护树和爱树创造了条件。
最近,我约了几位同好到太原市的天龙山参观。从滨河东路出发,一路向南。滨河东西路的绿化自不必说,汾河景区的绿化也司空见惯。一直到新开通的晋阳桥附近,新修的四通八达的路,让自认为是太原通的老司机也得仔细辨认才能找到通往天龙山的路。路两旁的绿化带,从草坪到灌木,再到常青树、银杏树,立体化、分层次,满目葱茏,而且还搭配着各种颜色,名为彩化,让人惊羡不已。终于摸到去天龙山的路了。天龙山我去过数十次,虽然路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的,但当时的标准就不高,加上20多年来大车碾压,路况十分糟糕。这次我们上山走的已经是新修的路了,而且,为了避免损坏植被,不占绿地,几个关节点上都建起了几层楼高的旋转桥,成为彩虹路、网红桥。因此,我们一路走得很顺利,也节省了不少时间。然而,更让我们称奇的是,一路上山体的绿化已经是翻天覆地。
天龙山本来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景点,可是以前上天龙山,路上目之所及让人不敢恭维。一路上不是挖煤开洞、开山炸石,就是修坟取土、开荒种地,造成山体破碎,满目疮痍,让游客的心情大打折扣。现在好了,满山遍野都被绿色覆盖。不仅山里的洼地被美化、彩化,而且被炸毁的山体上,或打坑、或垒堰,都栽上了松树或柏树。特别是网红桥下,都用吊车把大松树一棵一棵地从高空吊到桥下,把以前植被的盲区和盲点都修复完善到自然状态。放眼望去,层峦叠嶂,青翠欲滴,草木繁盛,姹紫嫣红。不要说一路上跨山过桥、瞻山望水的景色美不胜收,单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的感觉,没进天龙山就让人陶醉了。
不仅天龙山片区如此,近些年来,整个太原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都被彻底改变了。政府通水、通电,十几个大公司投入几百亿元资金进行绿化美化,开发建设。现在的东西山上,草木覆裹,树绿花红,草长莺飞,生态优良。加上人工设施的铺设,廊栏亭榭的点缀,还有文物古迹的修复,使昔日的山野都变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好去处。
草木是人类的朋友。什么地方草木繁盛,什么地方就有灵气、就有人气。草木不仅有生态绿化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比如说果腹作用、药理作用、建材作用,以及历史记忆作用等等。人类应该与草木同安。
花逢盛世也知笑。可不,过去灾乱年代,为了生计,人们与草木争地盘、争营养,相互生活得都很艰难。现在社会安定了,百姓的温饱问题也解决了,人们对草木的认识也有了普遍的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共同生命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太原市这么多年,不仅绿化美化了东西山,更主要的是,把汾河景区不断地向南北延伸。汾河景区两边的草木花卉,品种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高,园艺性也越来越强。不仅如此,政府还在新扩展的市区,建设了几十个各具特色的公园,并不断改造提升老城区原来的公园,增种了更多、更新奇的草木花卉,使居民走不到二三百米就能到公园,见绿见水,亲近生态,欣赏美景,人与草木共喜共欢。
草木是世界的底色,是构成大自然的风景,也是人类的共同体。人类应该与清风结伴,与时代同行,与草木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