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的坂地村是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村。天气虽然已经转冷,可丝毫挡不住络绎不绝、慕名而来的观光游客。临近村庄,柏油路边停着各式各样的车,犹如两条彩色的长龙,一眼望不到头。防洪渠旁的小树上挂满了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庆丰收,迎小康,绘就和谐介休美景,尽展富裕百姓笑颜”,坂地村村民欢欣鼓舞奔小康的喜悦之情尽显其中。
同行的人中有嫁到这里的小媳妇,一下车,她就主动当向导,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解起坂地村的过往和现在。如今,她在市区开着一个销售装潢材料的商铺,家中有两个活泼可爱的胖小子,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她热情洋溢的话语中流露出的幸福感让人羡慕。
一到村口,草木葱笼的花圃中间醒目地立着一块大招牌,招牌下面五颜六色的花朵努力地绽放着,仿佛它们也在为小康生活增光添彩呢。招牌上“寻梦乡愁,魅力坂地”这直抵人心的八个大字不免让人触景生情,正是:“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乡愁是每个人解不开的情结,无论你游走何方,思乡之心永远不会淡漠。
“哇,真漂亮!”不知是那位的一声惊叹把我从遐想的思绪中拉了回来。循声看去,雪白的墙壁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前排是修剪整齐的冬青,中间耸立着一排两米多高、十几米长的红色镂空铁板,这是廉政宣传栏。上面的主题丰富多彩:有人们欢歌起舞的“中国梦”,有高山青松红旗飘扬的“不忘初心”,还有五十六个民族在党徽下载歌载舞等图案,构图新颖,人物栩栩如生。能在铁器上作画,这炉火纯青的技艺令人钦佩。许多游人上前围观,快门声、赞叹声不绝于耳。突然,一股浓郁的稻香味扑鼻而来,循着香味寻去,我看到一排青砖白壁的展厅。展厅共有十四间,每间大门两边都挂着内容不同的木质红底烫金对联,里面陈列着介休市各村镇的名优农产品:相思豆、红高梁、黑小豆、玉米糁。桌子上还摆放着一个电饭煲正在闷着两水大米供人们品尝,原来香味就是从这里飘溢而出的。俗话说得好,花香自有蝴蝶来,这稻米飘香也能把人引来啊。
在坂地村修旧利废是常态,即使是被淘汰的旧水瓮,能工巧匠也能把它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里通往街心公园的路上就有一面长十余米、高六七米的瓮墙,是由几十个水瓮层层叠叠地拼接而成。据说这瓮是当年坂地村唯一的亮点,当年家家户户没有别的副业可搞,只会做瓮,所以每家都不缺瓮,小瓮装面,大瓮装水。可当地缺水,瓮里的水从没到过一半,人们总是在泥沙里澄水喝。
回忆起往事,我心情骤然低沉,那光滑锃亮的瓮面写满了坂地人多少忧伤的记忆。
“坂地、吴家山,洗脚水还要做了烩烩饭”,从当初流传于十里八乡的顺口溜中就能知道当时的坂地村缺水到了何种地步。生命之源的匮乏,弊车羸马的生存环境,村里人都想着法子往外跑,小伙子们找对象也成了困难,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建设美丽乡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声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坂地这个小山村也闻风而动。村领导班子众志成城,他们集思广益、反复调研、精心勘测、大胆实践,先后改造了四次供水系统,这才解决了老百姓吃水问题。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整治荒山废岭,填补浅沟深壑,在村里修建了和市区公路相通的柏油路,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和物资流通。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新房在平整好的土地上拨地而起,村民们从山沟沟里的旧窑洞欢天喜地地搬迁到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彻底告别了脏乱差的生活环境。
昔日贫瘠落寞的小山村,变成了景色秀丽、居住安逸、现代化的美丽乡村,也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们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曾经住过的旧窑洞、旧院落派上了新用场——景点。栅栏门、篱笆墙、土皮墙壁上挂着玉米棒、红薯、大蒜、红辣椒,院子里种着蔬菜瓜果,仿佛还有人住似的,旧时光的样子原汁原味地保留在那里,游人和村民们随时都能浏览到坂地村昔日的农居原态,美名其曰:“寻梦乡愁。”
村里优化利用雨浊分流,在村边沟壑的基础上扩展修建了一座面积为两千六百多平方米的蓄水池,专门收集处理雨水,并以朱熹诗句中的“半亩方塘”为雅号,足可看出现在坂地人的文化底蕴和卓识远见。方塘四周碧绿的柳树随风起舞,树下的亭台边挂满了形形色色具有乡间特色的工艺品,各种特色小吃摊摆在旁边,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人们坐在防护栏旁的长凳上边吃边赏景,好不惬意。方塘的防护栏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延伸到水里的钓鱼台,每到夏季,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人们在静心垂钓。方塘中几十只大白鹅也毫不惧人,嘎嘎嘎地开怀畅游。站在方塘的廊桥上观望四周,山清秀,水涟漪,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秀丽风光与文明时尚交相辉映,好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图。
夜幕降临,村里又会有另一番奇景,亭台楼阁上、绿植上、雕塑上、方塘边、漫山遍野缠绕着一串串霓虹灯,璀灿闪烁。方塘旁边建筑物的影子倒映在波光麟麟的水中,天光云影,闪耀浮动,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夜间美景,即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也黯然失色。
笔直宽敞的水泥路、整齐有序的民居、琳琅满目的超市,小桥流水、白鹅畅游、亭台楼阁,它们彰显着坂地村的繁华与兴旺,看着美丽乡村的精彩蜕变,我感慨万分,它无愧于介休市“城市后花园”的美称。
(作者单位:汾西矿业设备修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