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让”是礼让、谦让、推让,让别人占先的意思,很有礼仪之邦的风范。在故乡土话里,“尽让”主要用于有感情的双方分割不动产,这双方包括兄弟姐妹、朋友、邻居等。
人活在世界上,不光离不开物质财富,更需要精神财富。人际之间相处已久形成的血缘的、非血缘的感情,是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尽让”既讲了理,又讲了情,是一个既考虑物质需要又考虑精神需要的词汇。不光故乡土话里有“尽让”,名著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里也有“尽让”:“‘你三个姐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第三回)”只是此处的“尽让”与故乡土话里的“尽让”意义略有区别。
村里弟兄们之间裂家析产,“尽让”是很主要的途径。像中国的大多数地方一样,故乡大地上,老人大多不会留遗嘱,身后的不动产大多采取儿子均分的原则来处理(女儿不参与析产,谁也知道不完全合法,谁也不会去顶真)。这一原则公平确实公平,实用起来却很难。比如老人留下了三孔窑洞,三个儿子要分。从道理上来讲,一人一孔,公平得很,却根本分不下去:三孔窑洞,有室有厅,合在一处,可以实用。分给三家,必然出现有室无厅、有厅无室的尴尬情形。窑洞还连着宅基地,真要一家分上一圪留,更是滑稽至极。这时候,“尽让”就出面了:一个儿子留下全部窑洞,以便宜一些的价钱支付给两个兄弟各一笔钱,“尽让一下”,就完成了裂家析产。这是三孔窑洞三个儿子的,即便是三孔窑洞两个儿子、三孔窑洞四个儿子,一样是能够“尽让”的,只是有时候要劳驾中人来回多费点口舌。
“尽让”是一个保证公平又充分照顾兄弟情面的办法。“亲兄弟,明算账”,是常理,裂家析产这样重要的事情,还是算明白的好。“一个亲的搭一个不亲的”,尽管老人留下的三核桃俩枣算不了什么,名分是最重要的,裂家析产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一辈子都会受媳妇的熬怨。“尽让”之功善莫大焉!
“尽让”也可能变成“净让”——白白地让。十个指头不一般齐,有的人家,儿子之间的条件差距比较大。譬如吧,老人有四个儿子,三个儿子出来了,一个儿子在村里,出来的三个可能就“净让”了;同样四个儿子,两个出来了,两个在村里,出来的两个可能就“净让”了。出于自发的“净让”,一点也不影响兄弟们以后的来往。村里有一种“独强子(tu qio zi)”,只认得自己,经常嘴里叼一个、筷子夹一个、眼睛盯一个,不仅物质财富上“独”,精神财富上也“独”。裂家析产时,“独强子”甚至不给兄弟们口头上“净让”的机会,感情上也不承兄弟们的“尽让”之情,找出种种理由独吞家产。还别说,“独强子”往往得逞,虽然带来的恶果常常是兄弟断了来往。
有情义的“尽让”常常落荒为赤裸裸的“净让”,真没有办法,虽然故乡土话里有“儿不争分子财,女不争嫁妆衣”的说法。
相比较而言,朋友、邻里之间的“尽让”反倒容易得多:一来没有血缘关系,让渡有限;二来留存有书面材料,白纸黑字自会说话。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