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凯发体育k8

当前位置:凯发体育k8 » 文学作品 »
发布时间: 2020-09-23 08:30:08     作者:舒 文      来源:山西焦煤网      点击次数:

“紟”是啥?绞丝旁还用着繁体,跟故乡土话什么关系?

“紟”读“jīn”,故乡土话里,“紟鞋带”“紟口儿绳”就用这个“紟”。“紟”最早从金陵楚简里走来,《说文》曰:“紟,衣系也。”段玉裁说:“联合衣襟之带也……凡结带者皆曰紟。”“紟”的意思是“结带”。“紟”就是个繁体字,“今”的繁体字和简化字没有区别。“紟”应该有一个绞丝旁简化了的类推字,《汉语大字典》就有收录,但很多输入法打不出来,只好用“紟”了。

同样的意义在不同方言里用不同的语音来表达,这就是土音。用书面材料把土音记录下来,就会有不同的文字。随着语言的演化、文字的整理,记录土音的文字有可能消亡,有可能只存在于古文献中,有可能方言中还在用,书面上极少见,也有可能称霸天下。第一类的谁都看不见,第二类的如吐火罗文,第三类的如“紟”为代表的很多方言词,第四类如秦国的小篆。“结带”这个意义在汉语中有很多词汇可以表达,比如“系”“绑”“拴”“捆”“扎”“缚”……这还只是单音节词。依故乡人的看法,它们中的哪一个都不如“紟”顺眼,可它们哪一个都打败了“紟”,都比“紟”的市场大。

紟头绳、紟裤子带、紟鞋带、紟口绳,这些实实在在的“紟”都是把绳子的两头固定在一起,形成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藻井结、平结、双联结、酢浆草结、蝴蝶结等,不光实用,而且美观,还被赋予各种美好的含义,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紟”文化。

故乡土话里还有许多“紟”不是实在的两个绳头在“紟”,却比实在的两个绳头参与的“紟”更有意思。一个人外出就业,扎根异乡,是被工作“紟”住了;姑娘嫁人后,日子有甜蜜、幸福,也有种种磨合、不快,都没有分手,一旦生下孩子,更是被“紟”住了。

放眼大千世界,“紟”何其多也!“千里姻缘一线牵”,是爱情在“紟”,“父母在不远游”是亲情在“紟”,夸父“与日逐走”最后“道渴而死”,是探索心在“紟”,徐霞客用脚丈量大地、绘名山胜水为通志,是兴趣在“紟”……离开“紟”,真不知道人类的生活该有多么乏味。山西人“看不见家里的烟囱就要哭”,一方面可以视为保守,一方面也是一种对故乡故土的“紟”。

有“紟”就有“解”。“紟”的时候就想着要“解”,比如紟头绳、紟裤子带、紟鞋带、紟口绳。“紟”的时候没有想过“解”,最后确实没有“解”的,或者根本“解”不开的,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牵挂、美满幸福的婚姻、贯穿一生的爱好。“紟”的时候没有想到“解”,最后却不得不“解”开的,比如破产的婚姻、破裂的友谊。

“紟”“解”之事,方寸之间,拿捏把握,不可不慎。只知“紟”不知“解”,终究受害的例子也有很多,面对名利,不收敛、不收手,锒铛入狱者,不过冰山一角。“紟”了以后,事易时移,活结变成了死疙瘩,亚历山大剑劈所罗门王结、高洋快刀斩乱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有时候,很多“紟”在一起的事物,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解”不开。“前家丢一子,彻老心不死”是故乡的一句俗语。事实上,后嫁的娘心里永远“紟”着丢在前家的儿子,丢在前家的儿子呢,也许在长久离别的磨砺下,早就无声无息地“解”开了后嫁的娘。

“紟”是为了生活,“解”也许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蒋晓宇

地址:中国·山西·太原新晋祠路一段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