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是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世上多一个好老师,就少一座劳教所。”优秀的教师不仅知识渊博,懂心理学,还具备丰富的兴趣和出众的能力,以仁爱、博大的心胸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很幸运,我求学时遇到了几位好老师。
1958 年,我从新乡市来到群山环绕的灵石县,就读于城外的水头小学二年级。
水头小学是一所村办学校,学生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帮生产队劳动。入学第二天,我这个从未见过大山的孩子就和同学们去掰玉米。在大家的牵拉扯拽下总算上了山,回校途中,望着脚下的陡坡,我恐惧得浑身打颤,不知所措。有的同学嘲笑我耍娇、装怯。班主任郭秀芳老师见状,走过来拉住我的手,带着我一步一步从坡上慢慢挪下来。至今,我都难忘她绵软而温暖的手,让一个孩子在惊悸中有了安全感。
读三年级时,我转入灵石二小,教语文的是一位姓樊的男老师。他三十出头,瘦高身材,戴着眼镜,脸上常挂着微笑。樊老师多才多艺,讲课妙语连珠。课余活动时,同学们唱歌,他就笑眯眯地吹笛子伴奏,抽空还给我们讲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以及苏联小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他给孩子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眺望精彩的世界。
樊老师的美术功底也非常深厚,他手拿彩笔轻轻勾勒几下,教室后面的墙壁就变成了花花绿绿的学习园地,上面贴着大家的优秀作文、书法作品、绘画、诗歌、手工……每星期更换一次版面,同学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尽快上墙。让我特别自豪的是,我写的作文经常被樊老师当作范文读给同学们听,然后再让我工整地誊抄出来,张贴在学习园地。这位充满睿智的老师激发了一个孩童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樊老师从未简单粗暴地大声呵斥犯错的孩子。在他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可以发热发光,成为社会栋梁。在他的引导下,很少有学生迟到、旷课,大家学习兴趣盎然,都把爱好发挥到极致。
在我幼小的心里,樊老师崇高无瑕、无人可及,是天下最好的老师。很遗憾,他只教了我们一年就调走了。得知消息后,同学们失声痛哭。当樊老师带着行装走出校门时,孩子们使劲拉住他的自行车,前堵后拥,恋恋不舍地哭着、喊着,久久不肯松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考县立中学的竞争异常激烈,学生们以能佩戴县中的校徽而自豪。我刚升入六年级,学校安排了教语文的房海源老师给我们当班主任,杜增儒老师教数学课。同学们得知消息,一片欢呼雀跃。
房老师和杜老师在县教育界颇有名气,他俩都毕业于师范院校,对教育满怀使命感,责任心极强,教学成绩优秀,他俩搭档真可谓强强联手。房老师精神矍铄,讲课形象生动;杜老师眼睛炯炯有神,课堂教学风趣易懂。两位老师星期天从来没休息过,夜深了寝室还亮着灯光。在两个老师住的教工宿舍里,几个书架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上面摆满密密麻麻的书籍,有天文地理、历史典故、政治理论、数学研究、儿童心理……这些都是他们教学时引经据典的法宝。
房老师对学生从不吝啬赞美的言辞,他深邃的目光能洞彻学生的内心,那怕是细微的进步,他也会及时给予肯定。在这种激励中成长的学生,健康、快乐、充满自信。即使有的孩子淘气犯错,他也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从没有说过一句冷酷的话语,给学生一瞥寒峻的目光。
在房老师和杜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学校连续几年的县中录取率都名列前茅。这些学生走向社会也是好样的,他们从事技师、工人、教师、会计等职业,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长大后,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沿着老师的足迹在黑板上耕耘,站三尺讲台挥洒汗水。我在霍州煤电的一座矿山子弟学校中教学二十多年,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激情。教师是光荣的,讲台是高尚的,精心培育祖国的未来是每个教师神圣的职责。
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我认为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灯塔,是火炬,是点点星光,照亮了学生,同时也映红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只有和学生共同成长,才会其乐无穷。近年来,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军事、科技、建设、艺术、制造、服务、工农业的发展。这其中,中小学老师付出了巨大心血,功不可没。
每年的教师节,我总能收到学生从四面八方寄来的鲜花和礼品。这是爱的结晶,也是幸福的收获,我仿佛看见一棵棵小苗拔地而起,长成了参天大树!
(作者系霍州煤电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