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我带着不舍和遗憾离开成成中学。那一天,校园里的合欢花如约绽放,我站在合欢树下久久不愿离去。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真的毕业了。
转眼间,时光已走了7个春秋,我也已经从高中生蜕变为企业员工,由幼稚走向成熟。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种,彼时由我的语文老师亲手种下的那颗种子,如今也生根发芽。文学已经成为我生命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我带进文学世界的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刘瑞华。毕业后到现在,无论现实如何,我都在追逐文学,我也的的确确是在追随老师的脚步。叶嘉莹先生说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因为骨肉是天生来的,是血缘的关系,而不在于个人精神,思想上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的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长大后,我多么希望我可以成为她。恰逢教师节,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语文老师,也献给所有怀有文学梦的人。
2011年秋季开学后,由刘瑞华老师教授我们班的语文课。她的样子有点可爱,精致的短发,清丽的眉棱,炯炯有神的眼睛,小巧的身材,时而如秋水伊人,时而如凌波仙子。我始终觉得,这么多年她一点没变,岁月在她的外表上丝毫不起作用,只是在不断地沉淀她的内涵。
高中时我最喜欢的是语文课,从古代到现代,从世界到中国,从经史子集到小说散文,美极了。瑞华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文学大师的内心,去探寻他们心底最真实的情感,捕捉他们生命力最细腻的体验,理解他们文字里最贴切的表达。生动活泼的课堂,动情真挚的讲演,她倾心于传递给我们文学中那生生不息的力量,关于人性、人情中的美好、善良,也带着我们一起臧否作者笔下的悲情、痛苦。老师的讲授,深深吸引了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当讲授《将进酒》的时候,瑞华老师为我们做了吟诵,字正腔圆中是李白的豪放、洒脱、恣意、浪漫。瑞华老师的每一堂语文课,不只是属于她,属于我,更属于我们。那是灵魂深处产生的另一种声音,如沐春风,如饮甘露。那时候就想着,有一天我也要像老师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尽情在课堂上演绎着文学的美,恣情挥洒。倘若能实现“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那真是不枉此生了。
文学是一场关于人性的故事。我何其有幸,能够成为听故事的人。高中的语文课堂,我从未有过一丝的困意和倦意。无论是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老师都能够将课堂生动和丰富起来,栖息在诗意与考试之间,是现实,更是理想。我想,老师将对文学的热爱和情怀以及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热忱都倾注在了每一堂课之中。我觉得老师像一位舞者,讲台就是舞台,她在舞台上演绎着一支又一支精美绝伦的、动人的舞蹈。
我喜欢她的课,更喜欢她的人。
我一直坚信她做着很伟大的事业,高中时我这样认为,如今依旧。在高三的时候,我曾心灰意冷,孤独徘徊,面对人生的下一个路口,我有过怯懦,有过迷茫。年少时的懵懂和青春期时的躁动与自我否定曾一度困扰着我高三学年的学习和生活。我曾感觉被所有学科抛弃,只剩语文陪伴着我,唯独瑞华老师陪伴着我,指引着我,是瑞华老师一次又一次地鼓励与提醒陪伴着我度过了曾经的一道道难关。
高中时最了解我的人是她,教我习文写作,教我踏实做人。她温柔中饱含严肃,若说她是慈母,那还不够全面,因为她在某些时刻也会扮演严父的角色。高三的一次考试,我的语文成绩拔得头筹。她打电话告诉我的时候,我能听得出电话那头她的喜悦和自豪。试卷分发下来之后,除去老师对我作文的修改意见,还赫赫然地写着几个大字:戒骄戒躁,修身养性。每一次考试结束之后,我们都会在办公室促膝长谈,分析试卷、阶段性地总结、调整学习状态。高三那一年,瑞华老师不仅严把我的学习关,更是严把着我的人生关。“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佛教讲因缘和合,遇到她,我是多么幸运!
一灯燃百千灯,明者皆明。高三的时候,瑞华老师告诉我四个字:花开不败。这些年来,我有过失望,有过不如意,但是每当想起这四个字的时候,内心便会升腾起一种力量,催人奋进。勇气、决心、信心,伴我走过数载春秋,从太原到天津,从天津到台湾,从台湾到香港。不知不觉间,我早已和那个曾经对自己充满怀疑和否定的我挥手道别了。
读书期间,老师对我关爱有加,毕业之后,老师一如既往。每逢节日我们有机会便寒暄几句,空闲的时候还可以见面聊天。
忽而已是庚子年,校园里的合欢绽放后又收获了果实。夜已深,此时我望着窗外,看着穿行在滨河路上的车辆,好想回到合欢树下,回到曾经的课堂,再上一堂瑞华老师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国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