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索,不是“百度搜索”的简称,而是端午节下的辟邪饰物。在故乡土话中,“百索”的“百”读为“pé”,国际音标应该注为[p’ɛ]。
在故乡,端午节有给小孩系百索的风俗,这百索早先都是朱色棉质的,现在怕都成了五彩丝线。系百索儿非常讲究时间,一般都在天亮前。大人早早起床,给睡梦中的小孩手腕、脚踝各系上一道,皓肤朱索,宛如哪吒。一旦大人动作重了些,惊醒孩子,没等孩子张口,大人急忙做一个噤声动作——孩子说出话,会不灵验。再讲究一些的大人还会让醒来的小孩嘴里衔上一枚从扫炕用的糜黍笤帚上扯下的疙枝,以更灵验。系百索还有一个讲究是数量,系单不系双,小小婴孩一般是系5条,双手双脚还有腰里也系上1条,再大的孩子可以系3条,更大的系1条就可以,过了圆满(12岁),基本上就不再系百索了。
查《汉语大词典》,“百索”的第二个义项为“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索状饰物,亦名长命缕。”其例举有二:唐代韩鹗《岁华纪丽·端午》:“百索绕臂,五彩缠筒。”此文原注曰:“以五彩缕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百索》:“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盖始于汉,本以饰门户,而今人以约臂,相承之误也。”“百索”早为端午节下的饰物无疑。
根据宋代高承的说法,“百索”源于“朱索”。“朱索”即“红绳”。《后汉书·礼仪志中》有:“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早先,系朱索于门户,本来有着跟挂艾草一样的目的:祛病防疫,祈求健康。只是,后来传承渐变,艾草依然守在门户上,祛病疫于居所之外;朱索上了小孩子的手腕、脚踝,时时护佑着人类的未来,比孙悟空给唐三藏画的保护圈还带劲。
一色的朱远不如五色、五彩来得缤纷。五色也好,五彩也罢,都是青、赤、白、黑、黄五种正色。古人向来视端午为“恶月恶日”,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毒开始孽生,于是要避五毒、祛病疫。正色自有正气,正气自可祛邪——五毒不过是“邪”的一类。只有朱色一种正色的棉绳远不如杂进了青、赤、白、黑、黄五种正色的丝线更具祛邪的威力,于是朱索的材质由棉化身为丝,名字也变成了百索。
百索不过是端午索的一个名字。端午索的名字琳琅满目到让人目不暇接,耳不适听:从材料的色彩看,有五色丝、五彩缕、五色缕、五彩缯等;从辟病的角度着眼称辟病缯;从祈愿延寿的角度着眼称寿索、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岁索等等。如此说来,朱索命名于色彩,百索取义于愿望,从朱索到百索,正符合着人类思维从实到虚的过程。
故乡过端午节的习俗还有许多,比如,挂艾草,吃粽子,喝雄黄酒,佩戴香包、五彩丝粽——这是前辈董爱民先生主编的《洪洞人文大辞典》里说的,似乎还有将盛开的凤仙花捣碎拌了煤屑染指甲的传统,只是限于女孩子——这是少时的记忆了。然而,这些都不如系百索更具有特色,因为想一下“百索”的“百”的读音,你就忘不了故乡土话。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