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努力的年纪里,谁还不得吃点苦,没有苦哪里有甜?我一直相信,时间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的人。——刘洋
在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西铭矿有一座平安桥,是西铭矿井下职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几十年来,一代代矿工每天踏着平安桥,走向地层深处采掘光和热。
2012年,从小在矿区长大的刘洋求学归来,接过有着30多年矿工工龄的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走上了平安桥,成为一名“90后”矿工,满腔热忱地把青春奉献在这片土地上。
图为刘洋演示排除设备故障。 王志鹏 摄
不甘平庸就是要进抢修组
2012年从阳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刘洋成了西铭矿综采二队的一名采煤工。8年来,他从一名稚嫩的学徒工一步一步成长为机电技术骨干,不久前被授予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初入矿井,刘洋终日与支架为伴,与铁锹为伍,每天面对的都是120多台支架和上面落了被清走、清走了又落下的浮煤。清浮煤的工作持续了3个月后,刘洋有了新的岗位——转载机司机,找石块、查跑偏、送煤料,循环往复,单调又寂寞。
不甘平庸的刘洋不想再这样一成不变地过下去,到多年后回想起自己的工作,除了看皮带一无所长。于是,刘洋萌生了学技术的念头,并暗下决心要建功立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2年后,刘洋调到了检修班。他的工作从熟悉井下工作面所有电气开关开始,慢慢到维护保养设备,再到处理相关设备故障。
工作虽然很快上手,但很多时候他只知道该怎么做,却不懂其中的原理,更难做到举一反三。刘洋对此并不满意,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当遇到问题时,他定会想方设法搞懂弄通。对井下密密麻麻的机电设备,他总是抓着老师傅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搞明白不罢休;一有空余时间,他就抓紧充电,学习相关专业书籍。
在矿上,设备如果出了问题,原来通常是请厂家技术人员来处理,费时费力,即使厂家在太原有办事处,也得耽误一天生产。为此,西铭矿在2010年的时候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工作室设立了抢修组,目的就是培养技术骨干,专门抢修井下机电设备,如此既能减少请厂家处理次数,又可以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可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有一天,刘洋所在的综采二队的采煤机坏了,队里的技术人员用了一个班的时间,几次尝试之后仍束手无策。队里请来了抢修组,技术骨干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让采煤机恢复了工作。整个过程刘洋看在眼里,到抢修组去的念头也萌生在心里。“我要好好学技术,要变成技术大拿。”刘洋说。
巧的是,几天之后,抢修组面向全矿招人。刘洋鼓起勇气自荐。经过1周的考察,抢修组组长吕慧吾同意将刘洋收入门下。吕慧吾说:“干抢修必须有耐心、有责任心,所以既要看他的水平,还要看他的人品。刘洋这孩子,我当初看他那干劲,就看好他。”
抢修组同意要人后,还有一个难题是原队组得同意放人,队里舍不得人才流失,不愿意让刘洋走。
于是,每天下班以后,刘洋就找队长聊天。经过1个月的软磨硬泡,队长看刘洋如此坚定,挽留的话说再多也无用,终于松了口,同意放人。
苦心钻研菜鸟变成大拿
进了抢修组,组长吕慧吾成了刘洋的师傅。刘洋勤奋刻苦、善于学习,吕慧吾便倾囊相授,不藏不掖,从看图纸、找问题到井下实操、处理故障,手把手教,面面俱到。“吕师傅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起,电子元件、实用技术、图纸识图、万用表测量,一点一点不厌其烦,有时候他还会设置故障来考我,目的是使我学得更扎实。”刘洋告诉笔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个月后的一天,一通抢修电话打进了抢修组,井下一台水泵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抢修组派刘洋下井处理。刘洋迎来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到半个小时,刘洋就把问题解决了,这让他非常有成就感。
还有一次,刘洋上夜班,矿调度打来电话,49409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在生产过程中总是出现非正常停机现象,当班电工找不到故障原因。刘洋了解情况后,立刻带上图纸赶到井下维修。
由于这类故障时有时无,确定故障点比较困难,只能先研究图纸查找可能的故障点,跟班处理。很快状况再次发生,刘洋搜索头脑中平时积攒的电气知识,从一一排查可能的故障原因,到最终锁定“病因”,全程仅用了20分钟。问题很快就完全解决了,生产恢复了正常。
刘洋快速抢修的能力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和肯定,知名度也逐渐提高了。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不一般!
西铭矿西十二盘区新开了一个工作面,主运皮带安装好后进入调试阶段,保运二队在调试过程中,变频开关怎么也启动不了。刘洋接到任务后,连着3天下井调试,英文说明书成了难题。于是,他克服困难,硬是一点点地将英文说明书全部翻译出来,带着笔记,多次下井调试、设置,将400多个参数全部都设置好,皮带终于启动了。
一次又一次的抢修经历,让刘洋头脑中的电气知识越来越系统化,经验也越来越丰富。2019年7月初,为了避免井下电机车运输追尾事故的发生,刘洋和同事们认真分析以往事故原因,仔细研究,对症下药,仅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一种实用型矿用电机车司机提醒装置。该装置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并投入使用。
就这样,刘洋经过摸爬滚打,从“菜鸟”成长为机电“大拿”。这些年来,他先后解决问题1000余个,为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了贡献。2018年,他获得了全国煤炭行业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量的积累终于促成质的飞越,刘洋开始在区队、矿上的技术比武中崭露头角。2019年,第15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火热开赛,刘洋被选派参加维修电工比赛。140多名来自全国的同行高手同台竞技,刘洋首次参赛,就抱了个三等奖回来。
图为刘洋完成抢修任务刚出井。 王志鹏 摄
超越自我当起了师傅
天道酬勤。8年的时间,20多岁的年纪,刘洋从当初的学徒到抢修组的技术骨干、人们口中的机电大拿,付出的努力、经历的辛酸,他绝口不提。
“该努力的年纪里,谁还不得吃点苦,没有苦哪里有甜?我一直相信,时间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的人。”刘洋笑着说。
按照西铭矿安排,许多队组派出本队机电技术人员来抢修组取经。作为机电大拿的刘洋,如今也当起了师傅,开始将自己的技术、经验分享给他人。
综采准备队的马完全说:“跟着刘洋学习,我从以前看不懂电路图到现在能解决问题,感到挺有进步的。”
“刘洋常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咱们一起研究研究。然后,他就和我们一起查资料、请教厂家,把姿态摆得很低,直到把问题搞得清清楚楚。”保运一队采掘电钳工姚鸿业告诉笔者,“除了学习他的机电抢修技术,他这种较真务实的劲儿也值得我们学习。”
“当时看到这个苗子不错,反应能力快,有自己的想法,就用心培养。现在,他的技术非常好了。”抢修组组长吕慧吾说,“做机电抢修工作,需要胆大心细,不能急功近利,刘洋这个人沉稳踏实,是块好料。”
“我的父亲是矿工也是电工,脸被高压电弧烧伤过,好在恢复得不错。当初我要下井当电工的时候,家人是有些反对的,现在他们看到了我的成长,也尊重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刘洋说,“师傅当初手把手教我,使我受益终生。如今,我也要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西铭矿井下职工,将技术分享出去,大家共同进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智慧矿山。”
如果说刘洋的父亲和师傅是前浪的话,那刘洋则是不折不扣、超越自我的后浪。刘洋刚参加工作那年,在煤矿工作了30多年的父亲正好退休,刘洋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满腔热忱地把青春奉献在这片土地上。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他不断创新,一次次超越自我,展现出新一代矿工的朝气和斗志。
“年轻就应该不甘于平庸,就应该奋斗,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干出个样儿来。”刘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