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凯发体育k8

当前位置:凯发体育k8 » 文学作品 »
发布时间: 2021-06-09 11:23:33     作者:李峥嵘      来源:山西焦煤网      点击次数:

1981年,读完小学四年级的我带着对农村生活的眷恋、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侧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前梁上,沿着山西焦化铁路自备线路肩的蜿蜒小径来到广胜寺。

单身楼狭窄的公寓里,两张高低不一的单人床并在一起,我第一次睡在与炕不一样的床上,心中满是不安和兴奋。扑面而来的好奇,莫过于用水,只要一拧水龙头,清凉的霍泉水喷涌而出。

第二年,我们全家离开单身楼,搬入厂里分配的8#楼3单元居住。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鹿,蹦蹦跳跳地上下楼梯,回到家便翻箱倒柜,幻想偶尔可以收获母亲深藏起却又遗忘的零食。我趴在窗前,看着西北角6#家属楼从挖地基起,一天天长高,塔吊上清晰地写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看着楼房长高,母亲看着我长大。在作文课上,我写过一句话:“他们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父亲当面表扬了我。

一天,学校号召我们整队集合,准备去参加重大庆典。离家时,父亲脸上的喜色和检查我作业时的神情有天壤之别。他笑了笑,和蔼地拍了拍我的后脑勺,我有点受宠若惊。锣鼓喧天,大人们的脸上,都是和父亲一样的笑容。那个庆典,正是山西焦化的竣工仪式。

我的同班同学住在相邻的5#楼。他家的茶几上有一部灰色的电话机,一块由钩针编织的布盖在上面。他父亲接电话时那种轻声细语的神态颇让我羡慕。

读完高中,我家也有了部红色电话,母亲盖了块手帕大小的布在上面。离家去天津读书前,我在电报电信大楼人工呼叫我家分机号“271”时,我和母亲在电话两头,竟无语凝噎。

毕业后,我回到那个曾经见证我梦想的8#楼。与出发时相比,绵密的胡须承载着我的青春,挤出唇边的肌肤见证了外面精彩的世界。父亲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上下班的路上,自行车流潮来潮去,蔚为壮观。我穿上厂服,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专属座驾——自行车,我满怀激动,总是挺胸走在广胜寺的阳光里。拿到在山西焦化挣的第一份工资后,我飞快地骑行回家,分文不少地郑重交给母亲。

“是个该娶媳妇的人了……”母亲新潮澎湃,久久看着我。刚参加工作的兴奋还没有散尽,心又在憧憬着步入婚姻殿堂的喜悦。我结婚了,开启安居乐业的新征程。这世界在我眼中无限美好,略感遗憾的是父母头上多了灰白的颜色。

父亲在化肥厂的检修现场不知疲倦地工作。除了工作,他似乎别无兴趣,但说起设备材质、焊接工艺、技术改造,他脸上的皱纹立即舒展开来。我学着他的样子,努力学习和工作,觉得有使不完的劲。1996年,山西焦化的股票上市了,我们对这一新鲜事物充满了自豪。那时常常穿上山西焦化的厂服去临汾,总会赢来赞叹和羡慕的目光。在90万吨项目开工的仪式上、在废寝忘食的招标谈判里、在夜以继日的调试中,在发电并网的喜报里、在项目竣工的掌声中……我们见证和感受着一个个历史性蜕变带来的喜悦。

转眼父亲到了退休的年龄,他把一本手抄的工艺流程亲自交给我,“山西焦化厂”字样的信纸上面字迹工整,红蓝铅笔重点标记。

老厂关停了,化肥厂关停了,设计年产360万吨冶金焦6座焦炉及配套干熄焦装置、脱硫脱硝装置全部投产,20万吨甲醇、30万吨煤焦油加工、10万吨苯精制、8万吨炭黑、20万吨甲醇改扩建项目实现达产达效……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建厂时的平房不见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上下班的自行车流早已成为记忆,来来往往的私家车成了新的风景。

每次回赵城,我总是故意把车速放慢。父亲倚着车窗看着车外的变化,我们绕过热闹的广场,顺着过去天天骑行的路线,沿路通向焦化厂的管廊一路向西,路旁的法国梧桐和错落有致的厂区从视线中滑过,满载焦炭的大列欢快地驶向赵城,煤仓顶部的“山西焦化”格外醒目。父亲深邃的目光投向远方,开心地笑了。

(作者单位:山西焦化电仪自动化部)

责任编辑:黄龙梅

地址:中国·山西·太原新晋祠路一段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