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凯发体育k8

当前位置:凯发体育k8 » 文学作品 »
发布时间: 2021-04-07 09:40:40     作者:舒文      来源:山西焦煤网      点击次数:

“歌段子”在故乡土话里经常和“多”连用,形容一个人在礼道上对别人要求比较多,略含贬义。“歌段子多”在故乡有的地方还叫“歌歌子多”,意思及用法基本是一样的。“我那个老妗子整天歌子段子的,可难缠哩。”“歌子段子”等同于“歌段子多”,一样让人生嫌。跟“歌段子多”的人打交道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歌段子多”的人会怎样呢?在故乡,喜事一般不能让别人捎信,一定要事主亲自通知到客人,这是基本礼节。遇到交际面比较广、摊子铺得大的事主,也会出现托人代为通知的现象。不大讲究的客人对此不会有什么意见;未得到邀请而又想结交事主的人会选择自己不出面,让别人捎份礼,或者低下架子,自己特意去趟事主家里,打个照面,祝贺一番,加深一下印象。“歌段子多”的人呢,则常常咬住对方礼道没有走到,不出席、不参加,还要三番五次地说给跟两边都熟悉的人,甚至专意让别人传话给事主,确保事主知道自己失礼了。

“歌段子”老从礼道上要求人,不妨把“歌段子”看成礼。无奈长期以来,时移世易,礼随时间也流逝了不少,很多时候“礼”不起来,“歌段子”的唱诵逐渐遇到了各种困难。比如上坟祭祖,我们那一片的“歌段子”大体如此:时间集中在清明前几天,前三天上新坟,前两天上旧坟,前一天歇节(相当于寒食,下九流上坟),清明当天官家公祭;供献的主食是蛇馒头与荷叶饼。这两项坚持到位都是很费劲的。老早前,清明不放假,放假论星期,上坟的日子如果正好撞上大人娃娃都休息的日子,差不多跟中秋国庆重叠了一样不容易。照顾了上坟,耽误了做工上学;忙着做工上学呢,必然怠慢了祖先。好不容易清明放假了,还免了小车的高速过路费,但仍然难以精准对着上坟的日子。旧时上坟,供献的主食唯蛇馒头与荷叶饼。现在的年轻媳妇很多人连发面都不会,哪里做得来蛇馒头与荷叶饼?可着日子,提着自家笼屉里蒸出来的蛇馒头与荷叶饼上坟祭祖,不知道故乡还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更不知道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唱着老歌学新歌,“歌段子”也在与时俱进。提着蛇馒头与荷叶饼上坟祭祖变成了难事,可清明上坟祭祖这“歌段子”却万万不能丢。不知是北风南渐,还是西风东渐、“赵风洪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上大学前,大家还守着日子和蛇馒头上坟祭祖。等到我大学毕业,风变了。一过春分,野地里就有了上坟的人,休息日格外热闹——上坟祭祖都开始就着做工上学的需要,不再守着以往固定的日子。祭祖的主食也丰富起来,不光有蛇馒头与荷叶饼,旋子、饼干、糕点都纷纷登场,让逝去的祖先一尝新鲜。

老人们对于上坟时间的改变更容易接受,但对于年轻人拿了旋子、饼干、糕点供献先人,还是很有微词的。有的甚至赌咒说,自己死后饿死也不吃后辈儿孙献的旋子、饼干和糕点,“要是谁敢给我献旋子、饼干和糕点,小心半夜捏你们的鼻子”。活着的事情能管好就不错了,至于死后,谁也管不了,更不用说“死后饿死”的事情了。

“歌段子”的多少常常跟社会条件紧密相连。人死后,老的“歌段子”是入土为安,新的“歌段子”是火化。“破丧葬旧俗,树殡改新风”,不光死后火化,祭扫也得文明,纸钱、元宝、鞭炮、阡张也得逐渐退出祭祀品的行列——不在于自己想不想讲不讲“歌段子”,而在于条件让不让你讲“歌段子”。比如,某陵园清明期间禁止放鞭炮、烧纸钱,提倡用鞭炮、纸钱换一束鲜花放在逝者的墓前。祭扫者基本就屈就了陵园的要求,争的不过是鲜花的束数,总不能为了烧个纸钱再把先人移出陵园啊。时间一长,献鲜花大约就成为清明祭扫的“歌段子”了。

老也好,新也罢,“歌段子”还是需要讲究的。正如穿衣服是“歌段子”,先时的长袍马褂可以,后时的西装革履也行,一定要做辜鸿铭,在西装革履的时代,留了长辫子,穿了长袍马褂,操着纯正的英语,为“一夫多妻”做满口的辩解,那不过是他个人的事情,社会也应该宽容这样的存在。但要借口讲究新的“歌段子”,脱掉长袍马褂,赤身裸体地满大街乱窜,就真成了“没歌子”,社会也是不答应的。

做一个讲究“歌段子”但又不“歌段子多”“歌子段子”的人吧。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蒋晓宇

地址:中国·山西·太原新晋祠路一段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