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最有标志性的事就是准备春联。过去的春联大部分是手写。在农村,春联或是请本村本巷有文化的人写,或是逢集赶会到街市上定制现写现卖的;在城市,春联则是单位、部门统一组织书写,然后将其作为福利送给职工。后来,人们不太追求手写的春联,觉得打印的春联也不错,字迹端正,而且也省了买纸备墨的时间。再后来,春联成了银行、商店等宣传的帮手,吉利话下面多了商家的标志。不过人们也不在意,随便拿来,往家门上一贴,图个红火吉利就行了。
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无论格式韵律,还是书写、刊印、悬挂都被人欣赏。春联的本质就是对联,只不过是在新年时张贴,更能够烘托节日气氛,新桃换旧符嘛。贴春联是除旧布新的重要仪式,能把春联写好、贴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有位朋友一直在市文化部门工作。他是作家,每逢大年初一,都要到太原南华门去几位全国著名作家的家中拜年。一到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春联。春联是一双亮晶晶的窗户,他从窗户里能看到老作家一年的专业收获和文学成就,甚至还能看到家庭生活的状态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些老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自书,编得很有情趣,也符合各自的实际。平仄对仗、音律格局自不必说,单看书写便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他欣赏了对联,有时还用本本记下来,也明白了这一年老先生的收获。客到满屋香,到老先生家里落座以后,祝福有了内容,问候有了针对性,交流也有了主题。这样的拜年既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审美的过程,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是文化人干的文化事。
省城的单位成千上万,大街小巷里布满了不同体量的高门大户。一到过年,春联就展示着每个楼院门庭的文化水平。省城有一个文化单位,每年的春联都是职工编写的,内容总少不了当年工作亮点的张扬和来年目标职责的宣示,读后让人心情振奋、浩气长舒。春联也是本单位的职工书写。春联幅长一丈八尺,看后疑是银河天落、大气磅礴。各单位像这样自撰自书、坚持传统、又有创意的春联还有不少。但大多数只是在规模、色彩和形式上下功夫,很少在内容上、书写上标新立异、弘扬传统。有的甚至在用字、遣词、格律及张贴上出现问题。对联,是文学样式中最讲究的体裁,是最考究学问的。如果,我们忽视对联的运用,就是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忽视对联的书写,就是对乡愁的淡忘。
可贵的是,还有一大批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赵望进先生躬身省、市文化部门耕耘几十年,还长期担任山西省书法家协会、楹联协会主席,学养深厚,著述颇丰,坚守传统,身体力行地守护和传承着春联文化。每逢过年,他都要到大街小巷去看春联,看看哪些春联有错字,哪些春联不对仗。至于平仄和音韵,就不能太难为现在没有专门学习过的年轻人了。但对于春联张贴的常识性错误,他就不能缄默尊口了。对联的张贴虽然现在无所谓左为上,还是右为上,但是有横批的就必须按横批的规矩来张贴。从右起始的横批,右边就是上联,左边就是下联;从左起始的横批,左边就是上联,右边就是下联。老先生巡看以后总要点评,或以文字见诸报刊,或以口头演讲于培训班,以拳拳之心坚守着传统文化。
春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样式,也是一个家庭、单位的门面。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精神文明家园的新时代,春联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晶莹珍珠,也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和文化格局的精神载体。如何把春联写好贴好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年关将近,又到春联竞赏时。